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山水顏值為發展增值(話說新農村)

鄧劍洋
2025年10月17日05:5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的優勢和寶貴財富,蘊藏著培育新產業新業態的巨大空間。守好鄉村生態環境,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支撐點

  

  前不久,記者來到黃河流域的一些鄉村採訪,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甘肅天水麥積區花牛鎮,蘋果樹不僅是農民致富的主渠道,也成為保持水土的好幫手。在陝西榆林米脂縣高西溝村,荒山披綠,環境向好,窯洞成民宿。在陝西綏德辛店溝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程度超80%,碳匯上市交易。

  黃土高原由黃轉綠、由綠生金的故事不斷上演。水利部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消減超過一半,淤地壩累計攔截泥沙74億噸,形成了“攔沙—造地—富民”的模式,水土保持碳匯交易向縱深推進,綠水青山釋放巨大效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實際上是增值的。”從山水顏值到產業價值再到發展增值,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轉化路徑不斷拓寬。特別是對於廣袤鄉村而言,溪水潺潺、田疇連片、綠樹成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的優勢和寶貴財富,蘊藏著培育新產業新業態的巨大空間。近年來,不少地區積極探索,在加強生態保護治理的同時,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支撐點。

  拓寬轉化路徑,要向改革要動力,以改革激活力。將自然資源轉化為生態產品,再將生態產品轉化為經濟效益,需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共同發力,在生態保護補償、市場經營開發、綠色金融等體制機制上大膽探索。浙江安吉打造縣級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平台,竹子轉化成“碳資產”,實現了“竹子變票子,資源變資本”。福建長汀開展水土保持碳匯交易,保土、固碳、交易,項目收益繼續用於水土保持,形成長效運行機制。這些實踐啟示我們,必須堅持系統發力、同向發力,立足各地區資源稟賦,找准制度破題之處,優化配套政策,以改革之力激活生態環境的“沉睡”價值,實現鄉村產業振興和生態振興的同頻共振。

  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添綠鄉村的同時,還要鼓起鄉親們的口袋。今年國慶、中秋假期,鄉村旅游持續火熱。寶藏鄉村出圈的背后,是星空經濟、露營經濟、民宿經濟、夜經濟等蓬勃發展。這些新產業新業態成為農民干事創業的新舞台、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各地應不斷探索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以就業帶動、保底分紅、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讓農民合理分享產業增值帶來的收益,讓更多鄉親走上致富路。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守好鄉村生態環境,讓山水顏值為發展增值,田園風光、湖光山色、秀美鄉村就可以成為“聚寶盆”,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發展路子將越走越寬廣。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7日 18 版)

(責編:袁勃、趙欣悅)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