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AI造假,留住社會信任


點擊播報本文,約
知名央視主持人現身網絡直播間?竟然還播報起虛假廣告?近日,北京市場監管部門查處了首例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進行虛假廣告宣傳的案件。北京一公司在直播中宣稱其產品能夠治療多種疾病,而實際該產品僅為普通食品,不具備疾病治療功能。此外,直播中還出現了知名央視主持人的形象,經鑒定,該形象完全是利用AI技術偽造生成。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日益成熟,“AI換臉”的技術門檻大幅降低,如今僅憑一張圖片、一段聲音,就能生成高度逼真的偽造視頻。這讓一些不法商家心生歹念,利用AI深度偽造科學家、醫生、運動員、演員等知名人士的面容和聲音,炮制出一個個AI“李鬼”。
這類新型違法行為不僅侵犯了被仿冒者的合法權益,營造出“權威背書”的假象對公眾實施欺詐,給內容安全帶來挑戰,更蠶食著社會賴以運轉的信任基礎。當作假的圖像被AI包裝成“有鼻子有眼”的視頻肆意擴散,當仿冒的名人形象在直播間裡一本正經兜售偽劣商品,當電信詐騙者的聲音和容貌竟然與受害者的家人一模一樣……在AI生成內容紛繁復雜的今天,倘若“眼見為實”不復存在,社會信任又該如何維系?
為解決AI生成內容以假亂真的問題,今年9月,我國《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正式施行。該辦法明確要求所有AI生成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必須添加顯式標識“亮明身份”,同時鼓勵添加數字水印等隱式標識,讓公眾明確知道哪些內容可能源自AI生成。既然已有規定,有關部門就應加大監管和執法力度,對違反相關規定的平台和個人依法查處,形成震懾。此次北京市場監管部門查處相關案件,就開了個好頭,釋放出對“AI造”加強監管的強烈信號。
內容傳播平台、AI生成服務平台和應用程序分發平台則要盡到相應的責任義務,落實好有關要求,進一步優化AI識別技術,加強鑒偽追溯能力,與監管部門同向發力,守好“真實”的邊界。與此同時,廣大網民也要保持警惕,加強對信息真偽的甄別,不被虛假信息蒙蔽雙眼。
當前,我國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飛速發展,針對不同應用場景的安全標准和法律准則在不斷完善中。構建良好網絡生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把“眼見為實”的網絡空間還給我們每個人,守護好社會信任的根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