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一江清水如何改變山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山東德州,武城縣居民王大爺擰開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嘩嘩流淌。“以前喝的是高氟地下水,水壺裡厚厚一層水垢。自從通了長江水,再也不用擔心‘黃牙病’了,這水喝著甜,心裡更甜”。王大爺的笑容,映照著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通水十余年來溫暖的民生答卷。
作為國家水網“四橫三縱”主干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水北調東線山東段工程自2013年11月全線通水以來,已累計調水超114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4000多萬。
一條優化配置的“發展線”
在水脈縱橫的齊魯大地上,一條藍色動脈正以澎湃之勢,貫通南北、潤澤城鄉,托舉起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底盤。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是溝通我國南北水系的大動脈,是戰略性的水利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工程貫穿山東13個市、56個縣(市、區),設計供水能力達13.53億立方米,成為山東現代水網的主骨架。
在魯中山區和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水質的變化讓居民的生活品質得到了實實在在地提升。山東鄒平居民李女士欣喜地對比:“過去自來水硬度高,燒水壺裡厚厚一層水垢,泡茶都浮著一層‘薄膜’,口感又澀又重。現在通了長江水,水變軟了,口感甘甜,泡出的茶湯色清亮,全家人的飲水習慣都變了。”
在五大“瓷都”之一的淄博,長江水的到來不僅讓這座曾長期受水資源短缺困擾的城市實現了從“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跨越,更在生態修復、產業升級等領域激發了強勁動能。
“我們依托東線工程‘源頭控制、過程攔截、末端治理’的全鏈條治污體系,實施了一系列針對性措施”。淄博市水利事業服務中心南水北調工程科副科長楊帥表示,優質穩定的水源為淄博發展高端陶瓷、生物醫藥等水資源敏感型高新技術產業提供了堅實基礎,實現了從“傳統工業城”向“新興產業城”的華麗轉身。
一條協同治理的“創新線”
跨區域調水,難在協調,重在協同。
“我們建立了‘統一調度、分級負責、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山東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精細化管理,實現了從水源到用戶的全過程精准調度。
最難的是南四湖流域的跨省協作。曾經因行政區劃限制,山東、江蘇、河南、安徽四省治理標准不一。自2023年起,四省相繼發布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准,並於2024年4月1日起統一實施。南四湖的跨省份湖泊治理聯防聯控機制,填補了全國跨省流域統一標准的空白。
據悉,山東省還持續推進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建設,對流域內跨界河流斷面全部簽訂橫向生態補償協議,近幾年已累計兌付補償資金5.19億元。
“這個機制實現了‘保護者得利、受益者付費’”。上述負責人表示,只要流域上游來水優於協議約定標准,就會有效降低下游地區的水污染治理成本,對調動流域上下游的治污積極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條綠色發展的“生態線”
從污染到生態,從“靠水吃水”到“護水興水”,一條綠色發展的“生態線”,正在齊魯大地上延展開來。
地處南四湖流域核心區,山東棗庄肩負“一泓清水北上”的政治責任。“十四五”期間,全市共設置國控地表水斷面7個。2025年1—7月,全市水質指數居省內前三,改善率全省第一,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首站擔當”。
“這幾年湖裡的變化真是太明顯了”。在南四湖畔生活了五十多年的老漁民趙振華感慨道,“以前湖水渾濁,魚蝦都少。現在水質清了,各種水鳥都回來了,去年我還看到了多年沒見的白枕鶴”。
據統計,南四湖的植物種類已達656種,鳥類314種,曾絕跡多年的水雉、白枕鶴等珍稀鳥類再度出現,被譽為“鳥中大熊貓”的震旦鴉雀和全球極危物種青頭潛鴨在此繁衍生息。
一條賦能產業的“黃金線”
生態通水和繁榮的航運正牽手前行,一渠清水在古老而常新的運河中永續北送。
在京杭大運河棗庄段,貨船往來如織。2024年,台兒庄船閘通過量達1.31億噸,接近長江三峽樞紐1.59億船閘通過量。這背后,正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保障了運河通航水位,讓古老的“黃金水道”煥發新生。
在濟寧,梁山港依托京杭運河與瓦日鐵路的交匯優勢,已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內河港口。2000噸級貨船可從這裡直達長江,助力實現“西煤東輸、北煤南運”的運輸格局。
“南水北調工程不僅輸送水源,更輸送發展機遇”。夏津縣水利局副局長於長濤說,在德州夏津縣,長江水的到來讓當地從種植耐旱棉花轉向發展“噸半糧”高產農業,年畝產糧食1500公斤以上,實現了從“棉花之鄉”到“噸半糧田”的華麗轉身。
十年是節點,更是新的起點。未來,這條大國治水的“東線答卷”,將繼續書寫綠色、協調、共享的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讓更多“長江水”奔涌在齊魯大地,也讓更多幸福流入人心。(實習生劉藝璇對此文亦有貢獻)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































微信掃一掃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