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以工業反哺農業 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良田”不隻在田野,戈壁荒灘種出了萬畝蔬菜,雞鴨走進高樓、魚蝦“住進”養殖船,鹽鹼窪地裡長出連片瓜果,在越來越多的植物工廠、智慧溫室裡,一批批作物茁壯生長。以工業反哺農業,設施農業正成為農業現代化的一顆明珠。
如何在廣袤田野鋪展“科技春耕圖”,加強各國在產業上的合作,把農文旅“擰成一股繩”提升發展質效?業界人士表示,用好現代技術與先進設施裝備,有利於擺脫傳統農業對資源與天氣的依賴,保障穩定供給、提升產出效率,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帶動關聯產業發展。但也面臨著打通技術可能性與經濟可行性、降低運營成本、多業態高效融合等發展瓶頸。
“當前,全球農業面臨糧食安全、資源約束、產業轉型等挑戰,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農業,與農文旅融合是破題的有益實踐。既契合節水增效、提質增收的迫切需要,也呼應建設大食物觀的發展方向,將有利於跨區域產業協同、創新成果轉化。”在近期舉辦的“一帶一路”現代農業與文旅產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姚忠陽建議,以產業園打造成農業科技創新高地,把先進制造業嵌入農業鏈條,發揮農文旅融合效用。以技術為橋、產業為脈、民生為本,共商共建共享發展機遇。
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柯炳生表示,未來通過生產業態、技術研發、組織方式等維度的創新,才能用越來越少的水資源、勞動力、土地,生產出更高產、更安全、更健康的農產品。農業的現代化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工業賦能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手段。他坦言,判斷創新是否具有價值,要看能否提高產量、提升質量、降低成本,不僅要有技術可能性,還要有經濟可行性。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趙志輝表示,我國工業賦能農業在一些領域實現了比較好的結果,飼料的工業化就是工業農業。但在設施農業領域,針對成本價格、技術應用、產業配套等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的空間。例如,能源價格佔了設施農業近半的成本。
“我們希望通過工業賦能農業的實踐,加快食品加工、冷鏈物流、工業農業機器人、文旅融合,通過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進行產業整合。”阿拉丁控股集團董事長陽仁強表示,一個綠色可持續的“現代農業+現代制造業+現代文旅”模式,為多業態融合發展提供了更具想象與實踐的“土壤”。中國的創新實踐,也為合作伙伴國家帶來了攜手發展的機遇。
“我們驚嘆的不僅是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也感嘆其生態保護的成就,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構想和經驗。”哈薩克斯坦國家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庫拉萊·努卡克茲·卡裡巴耶娃表示,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工廠,不僅能看到美麗的風景和環境,也能夠看到當地的文化傳承,這些都是農文旅結合帶來的成效。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常來往。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旅游是區域合作的先導產業,是一條“有溫度”的紐帶。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互免簽証的提升,在硬連通的同時,軟連通在不斷加強。農業不僅提供食品,還傳遞人們對自然的認知和生活理念。旅游是舌尖上的“味蕾之旅”,將農業產品做成各國消費者可以消費的產品,能夠促進民眾之間的交流。
姚忠陽表示,依托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攜手發展“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文旅”的模式,通過打造跨境農文旅項目,能夠講好文化故事,培育區域經濟的新增長點。
游購一體、休閑農業、鄉村特色文體活動等都是農文旅融合的舉措。日前,三部委聯合印發的《促進農產品消費實施方案》提出,通過推進農文旅融合拓展農產品消費新空間。
“農業是物質食糧,文旅是精神食糧。”陽仁強認為,好山好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能夠帶動農業銷售,這不僅是流量、銷售、流通,也包括品牌的塑造,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大有可為。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微信掃一掃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