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筑牢大國糧倉:解碼高產、優儲、深加工的協同之道

人民網記者 李棟
2025年10月21日08:53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今年,我國夏糧創下歷史第二高產紀錄﹔早稻畝產首次突破400公斤﹔秋糧收獲已過六成。

為筑牢大國糧倉,各地區各部門從產、儲、銷環節持續發力,多維度提升糧食產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大國經濟的底氣更加堅實。

產好糧 高標准農田為糧食高產提供硬性支撐

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稻田剛剛褪去金黃,又披上了一身“綠裝”。稻菜輪作的高標准農田裡,空中的無人機正進行飛防作業,地裡的蔬菜幼苗悄然成長,孕育著下一季的希望。

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的高標准農田。人民網記者 李棟攝

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的高標准農田。人民網記者 李棟攝

說起剛剛結束的秋收,種糧大戶巫志祥家的2000多畝水稻再次交出亮眼的成績單。“算下來,今年水稻總產量能達到200萬斤,與去年1300斤/畝的產量相比,今年平均畝產增加了100斤。”巫志祥言語中透著從容與自信。

這份自信源於高標准農田對現代農業的重塑,田間地頭的科技革命正在催生農業全產業鏈的蝶變。

良種,是農業現代化的堅實基礎。

巫志祥介紹,自2012年改種新品種之后,糧食產量逐年增加。如今,川種優3607等新品種帶來的高產量,吸引了周邊鄉鎮種植戶前來觀摩學習。

良機,是農業現代化的裝備支撐。

“小田改大田后,建設的高標准農田路成網、渠相連,便於大型農機作業,成為提高農業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的重要力量。”巫志祥說。

近年來,一批先進適用農機,大馬力拖拉機、大喂入量谷物聯合收割機、精量播種機等都成功部署到生產一線,丘陵山地拖拉機研制成功,並加快推廣應用。

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超10億畝,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達63.2%,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75%,農作物的良種覆蓋率超96%。

儲好糧 新技術新設備織密大國糧倉“安全網”

種好糧,更要儲好糧、管好糧。如何將來之不易的糧食及時收儲入庫?如何減少損耗?答案是用新技術守好大國糧倉。

糧食安全存儲,溫度至關重要。在中儲糧眉山直屬庫的智能糧庫集中管控平台上,倉房數量、入庫數量、糧情狀況一目了然。

“36間倉房,每個倉內都布置了上百個溫度傳感器,可實時監測糧溫並上傳至管控平台,便於保管員及時發現並處理異常情況。”眉山直屬庫倉儲管理員曾煜晨介紹,糧庫運用了空調控溫、智能通風、氮氣氣調等綠色儲糧技術,確保糧情穩定、儲糧安全,實現了糧食收儲全過程、全覆蓋的科技監管。

糧食倉儲設施水平,直接影響著糧食收儲能力和糧食儲存安全,是實現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從上世紀的“蘇式倉”,到如今的平房倉、淺圓倉以及氣膜倉,我國糧倉的變遷史,也是一部糧食安全的升級史。

中儲糧新津直屬庫糧食氣膜倉。人民網記者 李棟攝

中儲糧新津直屬庫糧食氣膜倉。人民網記者 李棟攝

在位於四川成都的中儲糧新津直屬庫,4座氣膜倉各存儲著7500噸大豆,生產成的食用油可滿足8萬人一年的需求。

“氣膜倉主要應用了倉儲信息控制系統、一體化綜合控制櫃、智能氣調、智能通風、糧情監測等科技儲糧手段,具有保溫隔熱性強、氣密性更佳的特點。與淺圓倉對比,氣膜倉氮氣氣調作業運行成本可減少30%以上,谷冷通風、空調控溫、冬季機械通風運行成本可減少10%。”新津直屬庫倉儲管理科負責人吳曉光介紹,每個氣膜倉布設的25根測溫電纜共計350個測溫點,可將實時數據傳輸給保管員,及時處理異常情況,抑制害虫滋生和糧食劣變。

從全國層面看,高標准糧倉倉容逐年增加,具備低溫准低溫儲藏能力倉容達到2.2億噸,比“十三五”期末增加7000萬噸。

深加工 端穩端牢中國飯碗

把糧食加工好,讓人民群眾的餐桌更加豐富、更加安全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

糧食進入生產線之前,首先要經過品評師的“考試”。在中糧(成都)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的大米事業部,品評組組長李琴正帶領組員對大米進行著盲測。

“盲測就是要對氣味、外觀結構、適口性的逐樣打分,經過‘考試’后的大米,其數據會傳送到質量與安全部門,然后進行產品開發設計,根據其口感適配不同地區的消費需求。”李琴介紹。

流水線上,經過清理、去殼、篩選后,一袋袋色香味俱佳的大米被機器手臂打包入箱,裝上運往各地的貨車。

糧食生產線上,一袋袋大米被打包入箱。人民網記者 李棟攝

糧食生產線上,一袋袋大米被打包入箱。人民網記者 李棟攝

中糧(成都)糧油工業有限公司大米事業部總經理謝小龍介紹,現有年加工處理量達10萬噸的生產線,可滿足西南地區百姓餐桌的需求。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提出,扶優培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引領行業發展的產業鏈“鏈主”企業和區域頭部企業,做優中小企業,形成生產協同、技術互補、要素共享的企業發展陣型。

“要以好米不貴的產品定位來服務百姓,通過定制化品牌和產品,確保品牌有高度,品質有強度,價格有溫度,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謝小龍說。

(責編:喬業瓊、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