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農業防災減災科技屏障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倉廩實,天下安。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今年秋收秋種期間,黃淮海地區持續連陰雨天氣給秋糧及時收獲和冬小麥適時播種帶來了嚴峻挑戰,導致部分地區玉米等作物收獲受阻、品質下降,冬小麥播種推遲。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頻發、重發、並發。面對這一嚴峻形勢,應加快構筑農業防災減災科技屏障,通過構建智慧防災減災體系、研發適用裝備技術、突破抗逆育種、推動科技與政策保險融合等系統策略,全面提升農業防災減災的科技支撐能力。
科技支撐能力亟待加強
當前,我國已構建起覆蓋糧食生產全鏈條的科技支撐體系,從良種選育到智能農機,從精准栽培到產后處理,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超過63%,為連續多年的穩產增產提供了堅實保障。然而,面對日益頻發重發的極端天氣災害,現有技術體系仍存在一些短板與不足。
一是精准預報與風險研判能力不強。當前,大趨勢天氣預報准確性已顯著提升,但突變性、異常性災害風險精准預測仍是難點。更重要的是,預警信息如何轉化為有效的避險行動,面臨現實決策困境。農戶與經營主體常陷入“搶收減產”與“等熟霉變”的兩難抉擇,凸顯了預警技術在精准服務終端決策上的不足。
二是應急搶收與產后減損能力不足。一方面,高性能、適應泥濘田塊的履帶式收割機等專用農機具儲備不足,出現“有機難下地”的窘境。另一方面,糧食產地烘干設施存在總量不足、布局不均的結構性短板。當連陰雨使得傳統的自然晾晒模式無法實現,烘干能力的瓶頸立刻顯現,形成了“有糧難烘干”的被動局面。
三是技術鏈協同抗災能力不強。現有主推品種往往豐產性突出,但針對耐澇、抗穗發芽等特異性狀的抗性育種相對滯后,制約了防災減損能力的提升。同時,品種、農機、農藝與產后處理各環節技術聯系不夠緊密,未能形成應對災害的“組合拳”。
完善長效防災減災體系
為進一步提升糧食安全科技保障水平,應採取“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系統策略:短期內,需強化應急減災技術,全力解決搶收、烘干、晚播等當務之急﹔長遠看,必須完善以智慧農業為核心的長效防災減災體系,實現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御災的根本性轉變。建議從以下四方面發力筑牢農業防災減災的科技屏障。
一是構建智慧防災減災體系,下好風險防控“先手棋”。監測前端要健全農業災害風險智慧預警體系,依托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建設國家級預警平台,為提前部署和精准決策提供支撐。應急中樞要構建智慧調度與應急決策系統,整合農機、烘干、種子等關鍵要素數據,構建災害情景下的智能調度與指揮平台,破解信息不對稱和資源錯配,系統提升應急響應效能。信息末端要打通災害預警“最后一公裡”,開發面向廣大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的智慧農業手機App,整合預警信息、農技指導、保險理賠、農機調度等功能,通過短信、微信、大喇叭等多種渠道,實現災害預警信息的精准化、快速化推送。
二是研發推廣適用性防災減災裝備與技術,打造應急處理硬實力。搶收環節,針對黃淮海地區秋收期可能出現的田間積水泥濘問題,應大力支持和引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企業聯合攻關,研發和推廣輕量化、低接地壓力、高通過性的履帶式谷物聯合收割機,確保發生災害時有機可用、有機頂用。產后減損環節,要全力補齊糧食產地烘干能力短板。鼓勵建設區域性糧食烘干中心,同時,探索發展移動式烘干服務,構建“固定烘干中心+移動應急服務”的多元化烘干體系,確保新糧顆粒歸倉。裝備與農藝抗災環節,針對田間積水和土壤過濕,發展輕簡化、模塊化的移動排水與淺耕散墒機械,為搶抓農時創造土壤條件。推廣普及抗濕晚播技術措施,指導農民調整播期、科學選種、合理密植、優化水肥,實現“以技補晚”。
三是強化生物育種創新,培育突破性抗逆新品種,筑牢穩產增產遺傳根基。一方面,必須將“抗逆性”提升到與“豐產性”“優質性”同等重要的戰略高度,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深度挖掘和鑒定耐漬、抗穗發芽、抗倒伏等優異基因資源。通過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等前沿育種技術,加速聚合優良性狀,培育一批對特定自然災害具有較強“耐受力”的突破性新品種。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品種區域適應性評價體系。在品種審定和推廣過程中要強化該體系在極端氣候條件下的穩定性測試,將抗逆性作為關鍵指標,加速推動育種向高產、優質、抗逆突破,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多優良品種。
四是推動科技與政策保險深度融合,構建防災減災長效機制。一方面,要發展基於科技的農業保險。利用遙感、無人機等監測技術,實現災害損失的快速、客觀評估,推動農業保險從“按戶調查”的傳統模式向“按圖索驥”的精准定損模式轉變,確保在災害發生后,保險賠付能夠及時、足額到位。另一方面,要強化對科技創新與推廣應用的政策支持。設立重大科技專項,支持從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到集成示范的全鏈條創新。配套落實設備購置與作業補貼,對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購置適用型抗災農機裝備、建設烘干設施等給予補貼,降低農戶用機成本,切實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面對日益復雜的氣候挑戰,必須樹立“常年防災、主動避災、科學抗災”的理念,筑牢農業防災減災的科技屏障,確保中國人的飯碗在任何風浪面前都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微信掃一掃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