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記者去哪兒︱在創新工廠做“辦公室礦工”

車柯蒙 謝欣良
2025年11月19日09:06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幾百米深的地下,沒有礦工卻機器轟鳴﹔辦公室裡輕點鼠標,採煤機就開始干活……這不是科幻,而是中國煤礦產業正在發生的智能化變革

當煤炭產業告別“人抬肩扛”,智能化已經貫穿煤炭開採、洗選、運輸的全流程。走進中國煤科天瑪智控實驗室,研發人員坐在電腦前,選好工藝模板,界面瞬間加載出完整的採煤工藝流程。

“這是‘採煤工藝編輯觸摸屏’,這些類似俄羅斯方塊游戲中的動作色塊,其實就是井下設備的‘動作指令’。”中國煤科天瑪智控數字孿生研究室負責人辛華東告訴記者,以前要調整採煤流程,寫代碼、改程序,少則3天、多則一周,現在就像搭積木一樣拽模塊、選模板,幾分鐘就能搞定。

攝像頭畫面中,大塊煤被AI算法識別自動標記,界面彈出“大塊煤擁堵”預警,採煤機運行速度數值實時下降,破碎機“啟動”指示燈亮起,相關數據同步刷新。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泊江海子鎮的泊江海子煤礦,工人在地面一體化控制中心的操作台前,點擊屏幕啟動按鈕,井下採煤機應聲啟動,液壓支架隨採煤節奏自動前移,實現高效開採的同時,也大幅改善了工人的作業環境。

“原來礦工下井一身黑,現在在辦公室盯屏幕,我們組5個人管整個工作面,過去拼體力,現在得學編工藝。工藝引擎不僅改變了採煤方式,更讓我們礦工變為‘技術白領’。”淮河能源西部煤電集團集控司機朱宗南說。

我們一直把共圓無人化採煤夢想作為長期價值追求,這一過程中解決了三個方面的難題。”中國煤科天瑪智控黨委副書記田成金表示,一是設備協同的難題,過去存在各設備說話不統一、協調控制故障率高、動作不到位等難題,難以按照智能化的採煤工藝實現精准流暢的動作﹔二是地質適應匹配性難題,工作面地質條件變化較大,不同煤層條件的控制邏輯和控制流程存在較大差異﹔三是效率難題,以往編程人員需要每個項目現場進行定制化的編程且中途存在多項變更,無法實現高效開採。項核心技術已覆蓋薄煤層、中厚煤層、大採高、放頂煤等各種條件的工作面,服務超上百座礦井。目前正在把這套技術延伸到礦山之外,借著AI的助力向智能制造等無人化離散智能控制等領域延伸。

“通過‘少人化’甚至‘無人化’操作,從源頭上降低了井下事故風險﹔依托‘工藝引擎’實現精准控制,比如採煤機自主調高調速、泵站‘按需啟停’,有效避免了設備空轉和能源浪費。”淮河能源西部煤電集團信息裝備副總工程師趙均表示

(責編:羅知之、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