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能源含“綠”量提升 助力經濟可持續發展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在山西某礦區,一排排光伏板整齊排列,將太陽能轉化為綠色電能。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發電量1.6億千瓦時,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1萬噸,節約發電標煤約4.1萬噸。
能源是工業的糧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可以促進生態保護與國土空間優化,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邵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充分利用礦區土地,推動“農光互補”“林光互補”等模式創新,既能發展清潔能源,又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持續擴大。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3.10億千瓦,同比增長47.7%,約佔新增裝機的84.4%。其中,水電新增716萬千瓦,風電新增6109萬千瓦,太陽能發電(含光熱)新增2.40億千瓦,生物質發電新增105萬千瓦。
傳統能源和新能源是互補、替代關系,大力發展新能源的同時,也要讓傳統能源“綠”起來,筑牢能源安全“壓艙石”。推動新能源和傳統能源融合發展,成為構建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一環。
國家能源局近日印發的《關於推進煤炭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以綠色低碳為方向,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依托煤炭礦區資源要素大力發展新能源,有序實施礦區清潔能源替代,推動煤炭產業鏈延伸發展,建立完善煤炭與新能源融合發展機制,促進煤炭行業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我國多地充分利用採煤沉陷區、工業場地等礦區空間資源,大力發展新能源,培育新業態,增強清潔能源供應能力,促進煤炭清潔開採加工和高效利用,有力推動能源行業綠色轉型。
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某露天礦區,12兆瓦分布式光伏項目將陽光轉化為綠色電能。據了解,該項目預計每年將輸送綠電約1600萬千瓦時,節約標准煤約480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23萬噸、二氧化硫1.6噸、氮氧化物2.4噸。
在江蘇徐州某礦區,光伏板銀光閃閃,源源不斷地輸出綠電。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地建設農光、漁光互補復合型光伏發電項目,項目全部建成后,年均可提供清潔電能超6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煤19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9萬噸。
推動能源轉型,科技創新是“金鑰匙”。隨著科技快速發展,綠色低碳新技術不斷涌現,為傳統能源綠色低碳開發與利用提供了新方法,成為推動我國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在陝西榆林某煤炭企業的運營調度指揮中心內,電子屏幕上,礦井設備運行數據、人員定位、環境參數等信息實時顯現﹔工作人員輕點鼠標,智能採煤機便精准運作,運輸機自動向外運輸煤炭。“原煤經過洗選加工后,可直接輸送至附近的一體化電廠,實現就地清潔轉化。”相關負責人表示,該企業構建了智能開採、封閉輸煤等系統,有效防控了粉塵污染。
走進貴州某煤焦化企業廠區,空氣清新,綠植遍布﹔廠房屋頂上,光伏板源源不斷為生產線輸送綠色電能。據了解,該企業利用“煤—電—氣—化”一體化循環經濟模式,實現了用能清潔替代﹔通過技術創新,讓煤炭衍生出焦炭、液化天然氣、氫氣等20多種產品,推動了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要讓綠色低碳技術大規模落地應用。”邵帥認為,打通技術落地的“最后一公裡”,是能源行業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環節,需要從技術創新、政策支持、市場機制和示范引領等方面系統推進、協同發力。
在邵帥看來,要強化科技支撐,突破關鍵瓶頸,不斷提升技術成熟度和適用性,為規模化應用奠定堅實基礎﹔要完善政策體系,優化制度環境,形成有利於綠色技術推廣的激勵約束機制,引導各類資源向綠色創新領域集聚﹔激發市場活力,創新推廣模式,鼓勵發展合同能源管理、碳資產服務等新業態,推動“技術+金融”“項目+園區”等融合模式落地﹔推進試點示范,探索可復制路徑,為更大范圍推廣復制相關經驗夯實基礎、創造條件。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微信掃一掃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