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人工智能+制造”推動生產智能化躍升

2025年11月20日08:52 | 來源:証券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人工智能+制造”推動生產智能化躍升

11月1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印發《高標准數字園區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其中提到:積極開展“人工智能+制造”應用探索,支持企業開展智能工廠梯度建設,推進工業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裝備規模化部署,推動企業生產智能化躍升。

“近年來,國家制造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智能制造、工業4.0技術不斷突破,工業機器人需求一直保持增長態勢。”薩摩耶雲科技集團AI機器人行業研究員鄭揚洋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指南》的出台契合了產業發展的現實需求,進一步明確了工業機器人規模化部署的發展方向,尤其強化了‘智能化’核心導向,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帶來了新一輪發展機遇。”

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作為衡量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實力的重要標志,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當前正處於政策引導、技術突破、市場擴容的三重共振期,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北京艾文智略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資官曹轍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發布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國機器人行業營收同比增長29.5%﹔工業機器人產量達59.5萬台,已超2024年全年產量。

“工業機器人產量的快速攀升,核心是兩方面因素驅動。”中國電子商務專家服務中心副主任郭濤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一方面,國內制造業對生產效率、產品精度的智能化提升需求迫切,促使企業主動加大工業機器人投入﹔另一方面,汽車、電子及新能源(鋰電和光伏)作為工業機器人應用最廣泛的三大領域,近年來營收與產量持續增長,直接拉動了自動化生產線需求的爆發。”

在產量規模增長的同時,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邊界也在不斷拓展。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工業機器人應用場景已覆蓋國民經濟71個行業大類、236個行業中類。“工業機器人現有覆蓋范圍隻佔全行業潛在場景的一小部分,未來在細分領域的智能化場景拓展、功能適配還有很大挖掘空間。”郭濤表示。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技術突破是產業升級的核心支撐,尤其是AI技術正成為工業機器人迭代的關鍵驅動力,其與工業機器人技術的深度融合,正推動產品從重復作業的機械臂向具備認知能力的智能系統升級,讓生產更具柔性和效率。

與此同時,國產化自主可控進程持續提速。廣東村創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基永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國內工業機器人龍頭企業的整機系列產品,不僅主要功能和技術指標已基本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更在智能化適配性上形成優勢﹔減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統等核心零部件取得階段性突破,機器人領域的核心部件國產化率逐年上升,有效降低了產業鏈對外依存度。

政策層面已構建起“國家引導+地方配套”的支撐體系。從《“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到《“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確立具體經濟發展領域,再到此次《指南》聚焦規模化部署,逐步為產業規模化發展鋪就清晰路徑。浙江、安徽、湖北等地均成立省級機器人創新中心,集聚區域產業優勢力量,推動技術共享與聯合攻關。

差異化布局成效顯著

政策利好下,工業機器人產業鏈各環節上市公司加速布局。科技部國家科技專家庫專家周迪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工業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覆蓋核心零部件、整機制造、系統集成、場景應用等多個環節,市場參與主體呈現多元化特征,不同企業在智能化技術研發、細分場景適配等方面形成差異化布局態勢。

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密集披露其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相關進展,覆蓋核心零部件研發、細分場景應用等多個關鍵環節,展現出差異化的發展思路。

在核心零部件領域,祥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已完成對本機、靈巧手、手臂等核心部件的開發,其設計標准首要滿足工業場景對精度、可靠性與負載的嚴苛要求。

在整機制造與場景應用領域,廣東領益智造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本公司在工業生產領域率先實現機器人的落地應用,如貨物搬運、精密電子組裝等場景。公司已與多家頭部具身智能企業簽訂戰略合作,並獲得零部件、靈巧手、關節模組、散熱解決方案、充電解決方案、整機組裝等訂單。

在品質管控方面,成都瑞迪智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投資者互動平台表示,本公司構建了符合國際標准的質量管控與驗証體系,同時通過模擬測試保障產品的卓越品質。公司諧波減速機與電磁制動器已廣泛用於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工程機械等多個領域。

北京智帆海岸營銷顧問有限責任公司首席顧問梁振鵬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工業機器人上市企業應錨定控制器、減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加大研發投入突破技術瓶頸,筑牢國產化替代根基﹔同時,貼合新能源、半導體等新興賽道需求,定制化開發高柔性、高精度產品,拓展應用場景﹔此外,還應依托政策紅利,加強產業鏈協同與區域集群合作。

(責編:羅知之、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