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英偉達再遭“清倉” AI發展或迎新階段

2025年11月20日08:57 | 來源:証券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英偉達都是投資機構眼中的“香餑餑”,但繼軟銀集團前不久清倉英偉達套現58億美元后,日前,“硅谷風投教父”彼得·蒂爾也選擇了出清英偉達,這些資本動向,引發了市場廣泛關注。事實上,今年三季度,橋水、巴克萊、花旗集團等多家大型機構也都減持了英偉達。

上述消息還曾引發市場對AI估值泡沫破裂的擔憂,但在筆者看來,機構清倉英偉達並不等同於看空AI,而是AI產業發展步入新階段的信號。資本的目光正從“賣鏟人”,轉向更廣闊的應用天地。

其一,從產業周期演進來看,AI產業鏈正在重構。

回溯AI產業發展歷程,其發展初期,硬件算力是產業發展的瓶頸。英偉達憑借在GPU領域的技術突破,為AI運算提供了強大的算力支持,猶如在淘金熱中提供了高效的“淘金鏟”,成為了AI產業爆發的關鍵支撐。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市場投資AI產業,很大程度上就是投資英偉達這樣的硬件算力提供商,這是AI產業發展初級階段的典型特征。

從產業周期的演進來看,AI產業已經度過了單純依靠硬件突破來推動發展的時期,開始進入到應用和生態建設的關鍵階段,產業鏈開始重構。在此階段,軟件和算法對於挖掘AI價值、拓展AI應用場景至關重要。比如,在醫療領域,AI診斷軟件通過深度學習大量醫療影像數據,輔助醫生進行疾病診斷﹔在金融領域,智能風控模型利用AI算法識別潛在風險。這些應用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軟件研發和算法優化投入,而不僅僅是硬件算力的提升。

其二,從投資策略角度來看,AI投資重心發生轉移。

軟銀集團清倉英偉達的資金用於追加投資OpenAI及推進5000億美元的“星際之門”項目。可以看出,軟銀集團並非看空AI產業鏈,而是投資策略發生了改變。軟銀集團早期投資英偉達,是為了搶抓AI硬件紅利。但隨著AI的發展,行業已從“算力競賽”轉向“應用落地”,模型和生態的價值將超越硬件。這也折射出AI領域投資方向的轉變——不再盲目追捧硬件,而是更聚焦於生態整合。

投資機構的操作意味著AI產業投資重心正從“硬”向“軟”轉移。隨著AI技術不斷發展,硬件算力逐漸普及,市場開始進入應用爆發階段。就像互聯網發展初期,市場熱衷於投資網絡基礎設施,而當網絡普及后,互聯網應用成為了新的投資熱點。OpenAI等在AI應用和模型領域的崛起,吸引了大量資本目光。

AI投資進入“下半場”,投資方向從硬件向軟件轉移,是順應產業周期發展的必然選擇。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硬件算力不再重要。硬件始終是AI產業發展的基礎,只是在當前階段,應用和模型領域的投資機會相對更加突出。而且,隨著AI應用的不斷拓展,對硬件算力也會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兩者其實是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關系。但從產業周期演進和投資邏輯變遷的角度來看,現階段投資重心的轉移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趨勢。

其三,從競爭層面來看,行業競爭格局悄然生變。

此前,英偉達在AI芯片市場一家獨大。憑借先進的技術和強大的生態優勢,英偉達在數據中心AI芯片等關鍵領域佔據著極高的市場份額。但隨著科技巨頭持續加大投入,行業競爭態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雖然當前英偉達在硬件算力市場仍佔據主導地位,但競爭日益激烈,AMD等競爭對手不斷發力推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同時,雲服務巨頭們為了降低成本和掌握技術自主權,紛紛加大自研芯片的投入。這使得英偉達未來的增長面臨一定的不確定性。而在AI應用和模型領域,雖然競爭也很激烈,但市場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有著廣闊的增長空間和創新機會。這也是資本選擇轉向的重要原因之一。

總體來看,巨頭們並未離場,只是轉移了“戰場”。其背后的產業變遷以及競爭態勢、投資策略的變化,將對整個AI產業以及資本市場的投資風向產生深遠影響。(李春蓮)

(責編:薛瑞、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