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三方聯動遏制A股非理性炒作亂象

2025年11月20日08:59 | 來源:証券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2025年以來,A股市場非理性炒作時有發生,從“龍字輩”“蛇年概念”,到馬年的“玄學敘事”,從借殼傳聞炒作到名稱諧音、數字偏好的無厘頭投機,脫離基本面的資金狂歡多次擾亂市場生態。

細究不難發現,年內非理性炒作呈現出三大特征:一是,炒作邏輯從講故事轉為“拼玄學”,資金從跟隨“小作文”轉向聚焦名稱吉利、數字偏好、地域概念及K線結構反常的標的﹔其二,炒作主體呈現散戶跟風的現象,一些散戶在越不敢買越漲的博弈心理驅動下跟風入場,最終淪為“接盤俠”﹔其三,炒作模式呈現“快進快出”的特征,資金在短期投機中大多快速套現離場。

這種脫離公司基本面的非理性投資,嚴重侵蝕著資本市場的內在穩定性。首先,對於投資者而言,當炒作退潮,股價的快速下跌會導致中小散戶損失慘重﹔其次,對於相關上市公司而言,股價的急漲急跌不僅會損害公司的形象,還會對公司的正常發展造成影響﹔最后,從市場生態的角度出發,股價與基本面嚴重背離,會導致價格發現功能失靈,進而使得資本錯配。

值得關注的是,根據中國結算及上交所數據,截至2025年6月末,A股投資者總數已突破2.4億戶,其中個人投資者佔比超99.76%,約為2.39億戶。我國A股市場中小投資者佔據主體地位的特征,使得非理性炒作的危害被進一步放大。

正因如此,資本市場治理非理性炒作亂象刻不容緩。在筆者看來,這不能僅依賴事后監管的干預,而需構建“監管、上市公司、投資者”三方聯動的全鏈條體系,形成各司其職、協同發力的治理合力。

首先,監管端要打造全鏈條機制:事前借助技術手段,對潛在風險標的納入預警庫,當股價異動與題材關聯度低於閾值時,第一時間觸發交易所問詢與風險提示﹔事中強化核查,重點監控游資抱團、散戶集中跟風的交易行為,對異常交易賬戶,採取限制交易、約談警示等針對性措施﹔事后提高違法違規成本,對惡意操縱股價的機構及個人處以高額罰款、市場禁入等處罰,納入資本市場失信黑名單。

其次,上市公司作為市場主體,需主動扛起市值管理與信息披露的主體責任。當市場出現與公司實際情況不符的炒作苗頭時,應及時發布澄清公告,清晰說明與熱點題材的業務邊界、業績支撐依據,杜絕模糊表述或沉默縱容炒作行為。

最后,針對A股散戶佔比較高的特點,建立精准化風險提示機制,當散戶賬戶集中買入異動題材股時,可通過券商App彈窗、短信、電話提醒等渠道,推送同類題材炒作退潮后的虧損案例及風險警示﹔同時優化投資者保護服務,設立專門的投訴舉報平台,簡化維權流程,定期公布典型維權成功案例與炒作風險警示,引導其樹立價值投資觀念。

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既需要活力涌動,更離不開秩序井然。非理性炒作帶來的短期“財富幻象”,終究會被市場規律擊碎,留下的卻是投資者損失、企業發展受阻、市場生態受損的多重代價。構建監管、上市公司、投資者三方聯動的全鏈條治理體系,並非要抑制市場活力,而是要劃清投機與投資的邊界,讓資金流向真正有價值、有潛力的優質企業,讓價格發現功能回歸本源,讓價值投資理念深入人心。(田 鵬)

(責編:薛瑞、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