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動力電池前瞻技術與創新論壇共探產業未來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11月13日,全球動力電池前瞻技術專題會議在宜賓成功舉辦。論壇是2025世界動力電池大會唯一技術專題會議,由中國全固態產學研協同創新平台、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承辦。
本屆論壇匯聚全球頂尖行業資源,聚焦動力電池領域的前沿技術突破與關鍵挑戰,被譽為全球動力電池發展的“前沿技術風向標”。
論壇吸引了多位相關部門負責人,電池制造、整車企業、材料、系統集成與工藝裝備等產業鏈關鍵環節以及高校和科研機構,逾600位專家學者與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圍繞新一代電池的“最新技術進展與核心難題”展開深度交流與前瞻探討。

現場,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主任翁啟文,四川省科技廳一級巡視員楊品華出席並致辭,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台理事長歐陽明高作視頻致辭,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王芳擔任主持人。
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台理事長歐陽明高指出,電池前瞻技術方面有一系列的新熱點、新前沿,近期我國在全固態電池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階段性的成果。在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推進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速度大大超出預期。2024年1月發起成立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台,經過這一年多的努力,在多方支持全行業參與的情況下,正在以加速度的形式來彌補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經超越。
他在致辭中表示,在傳統電池大規模產業化,以高質量低成本佔領全球市場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在前瞻技術方面的布局和努力。他認為,產業爆發有三要素,技術要厚積薄發,市場要有需求,政策有推動,三者必須同頻共振。技術往往是最慢的,還需要解決很多關鍵問題,責任就落在科技人員的肩上。第一,要積極努力,加速達成目標,雖然進步超出預期,但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滿足需求,希望本次論壇能成為這個過程中的催化劑。第二,要實事求是,追求真理。雖然市場預期很旺,但科學是追求真理,必須秉承實事求是的原則,產業界、學術界承擔著重要任務。第三,要在各個方面的推動下,按照路線圖一步一步達成目標。
他指出,“在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台的協調下,已經初步達成了全固態電池路線圖的共識。爭取2030年能夠規模產業化,要把握住技術進步的節奏。今后兩三年是機遇期,也是奮發努力、日夜拼搏的艱難期。依靠我國數百萬電池研發工程師。我相信中國全固態電池會超出預期地與消費者見面,將我國電池產業的優勢可持續地保持下去。”
聚焦動力電池產業進展及技術創新
國聯汽車動力電池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台副理事長王建濤表示,我國動力電池產業呈現多型號電池適配多元場景的發展特征。全產業鏈協同推動工業升級與性能突破趨勢明顯,快充與安全成為核心發展課題。
深圳市比亞迪鋰電池有限公司產品總監周世良進一步補充,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高增長,滲透率已近50%。他強調需要關注電芯熱安全與極端工況防護,提升整體安全標准。
深圳吉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陽如坤對產業未來需求作出期望:2030年、2035年電池產業需求預計將分別增長4倍、12倍,增長空間廣闊。他認為大規模智能制造需攻克三大關鍵:一是標准化,當前電池規格過多導致成本高、效率低,統一標准可降本20%-30%﹔二是制造原理升級,需從傳統力學轉向量子力學層面,結合AI與光學技術控制材料結構﹔三是安全與質量提升,制造合格率需從92%-95%提高至PTM級,安全標准需達PPT級。
直擊下一代電池材料創新、界面問題與標准化、工程化建設難點問題
高電壓高鎳三元改性與鹵化物電解質適配是提升正極側穩定性的關鍵路徑。香港工程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陳國華介紹了oCVD/iCVD技術,通過在高鎳三元電池材料表面包覆高分子材料的應用,顯著提升電池的結構穩定性和電化學性能。
寧波東方理工大學講席教授、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孫學良針對鹵化物電解質的進展指出,相比硫化物和氧化物,鹵化物電解質與正極兼容性更好,但面臨離子電導率提升、成本控制、規模化生產及電極界面穩定性等關鍵挑戰。
電解質動態自適應界面突破性技術顯著改善固態電池鋰金屬負極側穩定性。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兼鬆山湖材料實驗室副主任、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黃學杰,指出固態鋰電池的核心挑戰是界面問題,針對現有施加高壓改善接觸的方案易引發鋰枝晶生長、界面剝離形成孔洞等問題,他提出“雙離子導體動態界面修復”思路,開發出一種陰離子調控技術,通過引入碘離子作為功能性添加劑,成功解決了全固態金屬鋰電池中電解質和鋰負極之間的界面接觸難題,為實現固態電池的低壓力運行提供了新路徑。該成果重點突破了鋰金屬負極與硫化物電解質之間的界面穩定性,實現提升全固態電池在低壓力運行下的循環壽命,極具產業化應用潛力。
固態電池標准體系建設工作是加速推動其產業化發展的關鍵。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王芳圍繞固態電池技術發展及標准化工作展開分享,她表示,固態電池技術已成為全球產業競爭新焦點,而全固態電池仍面臨材料、界面及工程化等多重挑戰。她呼吁通過固態電池標准體系建設工作,規范技術定義和產品研發,加速固態電池研發進程。
“材料、工藝和裝備”一體化協同研發是突破當前工程化瓶頸的主要舉措。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研發總院技術首席孫煥麗指出,硫化物全固態電池的工程化面臨材料、工藝及裝備三大核心挑戰。新材料體系對正負極兼容性、電解質成膜及界面設計等工藝提出全新要求,導致漿料穩定性差、成膜質量低及疊片精度難控等問題。同時,現有裝備難以滿足連續化、致密化生產需求,且涉及多種危化品處理。要打破傳統技術路徑,通過材料-工藝-裝備深度融合與一體化創新,系統解決工程化瓶頸。
圓桌聚焦“全固態電池關鍵問題及最新進展”,分享科研與產業化實踐。由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艾新平主持,南方科技大學先進電池烏鎮研究院執行院長、創新創業學院固態電池材料及器件研究中心主任許曉雄,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助理教授任東生,國軒高科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朱星寶,四川賽科動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朱高龍,四川華宜清創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敏等嘉賓參與對話。
論壇現場,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台與新一代動力電池知識產權聯盟聯合發布智庫報告《全固態電池全球專利分析與戰略》。報告聚焦新一代電池發展與知識產權驅動作用,固態電池專利布局總體態勢,固態電池全球專利競爭格局,為行業創新發展提供核心參考。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微信掃一掃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