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秸”盡其用 鄉村能源轉型升級勾勒冬季暖景

人民網記者 李棟
2025年11月21日14:19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秋收冬藏,東北大地的又一個豐收年畫上了句號。糧食收獲后,田野裡的秸稈如何再利用?從曾經的“一燒了之”到現在的“秸”盡其用,背后有其發展理念的轉變和科技創新的支撐,更有國家政策的精准引導和農業產業體系的堅實托舉。

走進黑龍江省海倫市利民鍋爐海北新能源熱力分公司,一卷卷打包好的玉米秸稈正被叉車送上鍋爐傳輸帶,成為替代傳統化石能源的新燃料。

從人人嫌棄到“身價”翻倍,從“負擔”到“富礦”,秸稈經過高效燃燒后,產生的熱水、蒸汽,可為住宅小區、村屯供暖或工農業生產供熱。海倫市利民節能鍋爐制造有限公司負責人萬顯君見証了多年來農村供暖能源轉變的全過程。

萬顯君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年冬天,為保障海倫市海北鎮3000余戶居民合計23.5萬平方米的採暖需求,以前使用1台20噸燃煤循環流化床鍋爐,每個供熱季需耗煤8225噸,按燃煤價格650元/噸計算,費用高達534.6萬元。

“現在,僅需要1台同樣20噸的秸稈捆燒鍋爐即可代替原有的燃煤鍋爐。一個供熱季消耗秸稈1.3萬余噸,按秸稈價格180元/噸計算,費用僅在234萬元上下,同燃煤鍋爐相比節省費用300余萬元,降幅56.2%。”萬顯君的賬單成為我國現代農村取暖方式轉型的生動注腳。

在近日由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主辦的首屆村鎮低(零)碳清潔供熱供暖大會暨生物質燃料產業化與零碳園區建設大會上,黑龍江省農村能源總站張思濤介紹,黑龍江秸稈年產生量在9000萬噸左右,可收集量約7700萬噸,佔全國秸稈資源總量的1/10左右,綜合利用率達到95.07%。

秸稈能源化利用是通過物理、熱化學、生物化學等方法,將秸稈轉化為燃料和能源的綜合利用方式。“收儲半徑小,可就地就近利用,減少了加工成本,降低了運行費用,是取代傳統化石能源的最優選。”張思濤說。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農村能源應用方式轉型是重要一環。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增強綠色發展動能。

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副會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研究員任東明表示,一系列頂層設計,將農村能源轉型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已成為統籌能源安全、“雙碳”目標與鄉村振興的關鍵支柱。

“當前農村冬季取暖用能,傳統能源佔比仍較高,通過推廣清潔取暖,在加速培育‘專精特新’企業,降低供暖設備成本、提高農民購置採暖設備補貼的前提下,可引領和推動農村能源行業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任東明說。

點“廢”成“金”,變“廢”為“寶”,引導清潔取暖向低碳化、系統化升級,有助於打造更多“零碳村”,為鄉村振興注入“零碳”動力。

在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陳雄波看來,當前,秸稈等生物質供熱市場需求大,價格優勢明顯,燃燒和控污技術基本成熟,形成了市場、技術和政策支撐的有力局面。

“但秸稈供應時空不均,仍是大力發展秸稈供熱和發電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陳雄波說。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和生態系統優化,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穩妥推進和實現碳達峰,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數據顯示,我國生物質資源年產生量約35億噸,其中秸稈達8.65億噸。資源回收再利用,建立健全高效回收循環利用體系,將發展高效、科學的農林廢棄物處理技術作為資源化利用的重點,引導農戶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秸稈綜合利用,是實現鄉村人居環境改善、農業綠色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趙立欣介紹,我國以農林廢棄物生產生物天然氣的潛力約為945億立方米/年,可大幅填補需求缺口。

“在跨產業耦合與融合發展的過程中,要打破傳統界限,形成工業反哺農業的產業協同,構建‘生物質燃料—工業轉化—市場收益—反哺農業’的良性閉環。”趙立欣表示。

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會長、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楊旭東表示,在東北地區,群眾冬季採暖是剛需,既降低成本又實現生態保護,要把能源利用好,仍有許多挑戰需要面對,大會搭建的平台旨在既探討技術又共商政策機制,讓農村能源綠色轉型從藍圖變為觸手可及的設備和方案,為鄉村振興注入“綠色動能”。

目前,黑龍江省已有66萬戶農村家庭用上生物質清潔取暖設備,秸稈能源化年利用量達1000萬噸,並在依蘭縣、海倫市、樺川縣、穆棱市打造了4個低(零)碳示范村。

(責編:楊曦、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