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伤痕累累 盘点银行理财多宗罪--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理财频道>>银行频道

投资者伤痕累累 盘点银行理财多宗罪

金融理财

去年以来,“银行理财资金池”、“影子银行暗藏风险”等诸多议论不绝于耳,“理财资金池”期限错配、以新还旧等问题甚至被指是一场击鼓传花的“庞氏骗局”,更使得投资者人心慌慌,无法了解自己的钱投到哪里去了。
2013年05月30日08:52        手机看新闻

  去年以来,“银行理财资金池”、“影子银行暗藏风险”等诸多议论不绝于耳,“理财资金池”期限错配、以新还旧等问题甚至被指是一场击鼓传花的“庞氏骗局”,更使得投资者人心慌慌,无法了解自己的钱投到哪里去了。那么,银行理财市场为什么会频频出现这样的局面,这些风险是从何而来?

  影子银行“魅影”重重

  自2009年开始,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渐趋井喷,这些纷繁复杂,期限不一的理财产品,标的通常为券、本外币结构性存款,信托、票据等等。由于产品预期收益率高过存款利率,那些风险低,至少可以保本的产品颇受普通投资者欢迎。

  随着狂飙突进式发展累积的资金日趋庞大。对于银行来说,这笔钱被放入一个专门的资金池中,实质上相当于存款,既保证银行的中间收入,又无需承担信贷风险。银行资金池理财产品,主要通过滚动发行、利用资产池期限错配、实现借新还旧的方式运作,以动态管理模式选择多项资产配置,使理财资金募集和投放达到平衡并从中取得收益。资金由于不完全计入银行表内业务,因此也属于影子银行资金。

  而对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说,购买标准就是看是否保本,而不管资金投向标的,也不清楚风险,例如是券,还是高风险的融资类信托产品。名义上,投资者的本金和收益是通过这些产品募集的资金投向资产获取到足够收益来保证,实际上了每笔投资对应的是整个资金池收益,与单笔收益是脱钩的,靠综合收益、储蓄利率来计算,银行为保证资金链,必须连续售出,这些“资金池”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黑箱。

  某种程度上,这就相当于一个“击鼓传花”游戏。由于频曝无法兑付、巨亏等问题,银行理财也陆续招来最严厉的批评,“游戏”背后,理财业务与平台贷款、地产贷款、影子银行并一并被监管层视为四大重点风险源。新任证监会肖钢也曾撰文称,从某种程度上,这根本就是庞氏骗局。如果投资者都退出理财产品,这样的击鼓传花就会停止,相关风险就会集中爆发。

  投资者伤痕累累

  投资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理财品在“从众效应”的刺激下,只是一味地奔向那些高收益的理财品。而“高收益”的广告,往往只是一张漂亮的糖纸,当你打开糖纸后,看到的却常不是你所期待的糖果。耳边不断增多的一个消息就是“理财品最终导致投资者亏损过半。”

  据调查,一些理财产品的销售也存在有失规范的情况。部分产品在销售时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片面强调“固定收益”,夸大收益率,并口头宣传突破产品说明和协议约定;少数银行51工作人员也存在着重自身业绩轻客户利益的问题。

  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多数消费者都经历过误导现象。其中,回避或弱化理财产品风险排名第一,其次为夸大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第三是推销与客户需求不符的理财产品。此外,近四成的消费者表示,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过程中未对产品内容做任何介绍;

  30%的消费者表示,银行未进行任何风险揭示。一些投资者直到理财产品到期时,才发现自己购买的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

  当记者向多位普通人士询问是否会购买理财产品时,答案非常有趣。一位从事工程造价的女士直接说,“不会买,很多都骗人”;另一位女士同样如此表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看业投资者确实也是一招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

  应该说, 8号文符合了监管层近年来对于理财业务的一贯揭露和认识。那么此次打下的一记重拳最终又能击碎多少泡沫呢?

(责编:曹华、刘阳)

相关专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