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华盛顿2月24日电(记者 刘劼)“中国威胁论”的声音频频引起国人不满:美国可是世界经济的老大,甩出我们好几条街呢,谈威胁不是杞人忧天吗?如果暂且不去抨击其谬误,换个角度来看,美国人对于能否保住经济老大地位的危机感发自内心,因而不断抛出“中国威胁论”。
在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最近一场关于中国经济的听证会上,这种危机感的存在可以明显感受到。
“中国制造”在国人眼里是“低端”、“山寨”的代名词,我们常常反思为什么打造不出属于自己的国际品牌,只是为洋品牌“做嫁衣”?为什么我们总是得等“苹果”、“三星”推出新品,我们才能跟着造出一个几乎同样外形、性能略逊但价格要低一半都不止的“山寨机”?
然而,这些常被国人诟病的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在美国人看来却是他们需要“学会欣赏的优点”。如今,“中国制造”让美国人看到了“硬币的另一面”。
福特公司国际商务管理主席、俄亥俄州立大学费希尔商学院的石家安教授在听证会上说,模仿和创新对于商业成功同样重要,但美国人只是执着于创新,忘记怎样去模仿,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做法,并造成了今天发展的缺陷,“美国人需要修正自己的创新文化”。
在他看来,中国公司集模仿和在少数精选领域进行创新的能力于一身,这必将使他们比那些只会埋头搞新产品研发的公司更具竞争力。他看到中国政府正努力吸引海外人员,尤其是在美国工作学习过的人回国创业。中国公司正在通过兼并美国的创新型公司从而掌握新技术,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就是一个案例。
其实听到美国商界精英对中国的这番评价,国人不必觉得他们不怀好意,也不必“受宠若惊”。美国国会举办这样的听证会是为了搜集完善政策制定的意见建议。证人们根据各自的经验知识提供证词,不管其中夹杂的是公司利益、行业利益还是集团利益,这些最终都会紧密编织成美国的国家利益。
尽管他们对中国经济和企业的评估与分析未必完全准确全面,但其中透露出的信息却可以管窥他们在后危机时期的自省,而这种自省在危机前并不多见。
诚然,石家安教授所说的“美国人需要修正自己的创新文化”并不是说要放弃创新转而模仿,而是应该创新、模仿两条腿走路。常识告诉我们创新是最难的,模仿则首先要看你是否愿意。现在美国人一方面开始意识到模仿的意义,而他们在创新领域的实力依然无可匹敌。
美国对中国企业的评估客观上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这种速度早就给他们带来了困扰和压力,让其无法等闲视之。好在中国一直都不乏忧患意识,对当下改革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深水区”问题都有非常清醒冷静的认识。
不管美国精英如何赞叹中国模仿能力多么强,中国企业多么有潜力,我们都应该看到中国企业中真正能称得上享誉世界的跨国公司依然是凤毛麟角,中国经济和世界头号强国的差距还相当大。在经历一系列经济危机和社会变革之后,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也许从自身的历史坐标来看有所下降,但其在世界各国相对的坐标系中仍然领先。
为什么美国会对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行为如此在意?原因是中国经济的体量巨大,中国经济对美国的影响从广度和深度上说,和新加坡、韩国等是不可以比肩而论的。
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紧密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后危机时代的危机感其实是被中美两国共同分担的。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