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大佛寺石窟大规模开凿于唐初,于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基本建成,初名应福寺,北宋仁宗时改名庆寿寺,明以来俗称大佛寺。距唐长安城(今西安市)约160公里,是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佛教建筑遗迹。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今陕西省彬县城西10 公里处的城关镇(原属水帘乡)大佛寺村的清凉山脚下,东侧紧邻大佛寺村,北临312国道。
彬县大佛寺石窟依山凿窟,雕石成像,共130多个石窟,错落有致地分布于约400米长的立体崖面上。共有佛龛446处,造像1980余尊,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佛洞)、丈八佛窟、僧房窟五部分。
据彬县大佛寺石窟管理处主任孙彬荣介绍,彬县大佛寺石窟是我国唐代佛教文化及石窟艺术的重要实物代表,体现了佛教文化在东亚的传播与交流,是研究中国佛教及石窟艺术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西出长安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第一站,是陕西省境内最大的石窟群,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佛寺石窟最核心洞窟就是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也是该寺最大的洞窟,方向为北偏东15度,洞窟内平面近似半圆形,其中有70个龛1001尊造像。它的平面近似凸字型,横宽34米,进深18米,高24米。洞窟上部的总体构造是穹窿型的,窟内的主尊大佛阿弥陀佛,结跏趺座于莲台上,高20米,头高5.2米,手高4.5米,手指高2米,指甲盖0.5米。大佛右手着膝,左手施无畏法印,全身姿态自然丰满,神情端详。大佛两边分别站了两尊胁侍菩萨,均高17.6米,左侧是观世音菩萨,右侧是大势至菩萨。
在大佛背光的左下侧,刻着“大唐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的铭文,由此判断该石窟创建于公元628年。另外从开窟的形制、造像风格、题材内容、服饰特征分析,似为北朝晚期作品,说明唐最初开龛造像沿用了北周的模式。现在窟内的巨型一佛二菩萨的表面都经过后代重新塑做,而大佛背后的头光与背光还仍然保留着开窟时的雕刻内容与造型。在大佛象征神圣的身后光环表面,刻着火焰纹、花卉和卷草纹图案,其中还穿插了众多的飞天伎乐和坐佛形象的浮雕,展现出一派佛国世界里和谐、欢快的气氛。这些背光间的小坐佛有着低平的肉髻、方圆的面庞,丰满而敦厚的身躯,也保留了很多北周以来的造像特征。
据孙彬荣介绍,近年来各级文物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和指导下对大佛寺石窟的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2013年在千佛洞、大佛窟等洞窟内设置了木栈道并安装冷色光源照明。同时24小时检测石窟内外环境,建设高标准的文物电子档案系统。在彬县政府部门的关注下,实施了312国道改道工程,减少国道离石窟过近对文物本体和环境的影响,建立了一道安全防洪大堤防止泾河水灾对石窟的破坏,同时为石窟提供了近700多亩的绿化用地。(人民网陕西频道新闻调查部张伟采写)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考生服务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8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4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