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苏州太仓港区一角。 |
苏州盛泽镇古戏台吸引中外游客留连忘返。 |
苏州
苏州,古称吴,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苏州组合港地处长江入海口的咽喉地带,由原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张家港港、常熟港和太仓港三港合一组建成的新兴港口。太仓港区古称刘家港,早在宋元时期,就是江浙一带的漕粮枢纽和海运中转基地,元明时便是号称“天下第一码头”“六国码头”的重要海港。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先后7次率部由太仓刘家港起锚,扬帆西洋。如今,这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口。
丝绸,代表着当年中国最高端的制造品,从绸都苏州走向世界。
600多年以前,郑和率领的船队在这里扬帆启航,开辟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改革开放以后,苏州的外向型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其生产的电子、纺织、机电等产品,源源不断出口至全世界。
如今,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部署建设,拥有天然区位优势和对外开放经验的苏州,政策叠加效果更加明显。“苏蒙欧”班列的开通,更是为苏州市及长三角地区企业的产品出口至欧洲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物流通道。
风帆扬起,破浪有时。苏州,这个古老绸都,正在“一带一路”的新航线上拥抱世界。
日出万绸,衣被天下,从古绸都到新纺城
说到丝绸之路,自然绕不开那一匹匹柔滑的丝绸——曾经被西方赞叹的贵过黄金的纺织品,来自太湖边。
太湖边的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就是丝绸的重要产地,被称为“四大绸都”之一。明代末年,文学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里曾经这样写道:“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
当年的绸都,供应着全世界最高端的纺织品,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和交流的一张名片。
翻丝、加捻、并丝、倒筒、扬翻、整经、织造……10月8日,在盛泽镇,鼎盛丝绸有限公司算是为数不多的仍在生产丝绸的企业,厂房内,一道道工序正在进行着,24台有梭织机和40台剑杆织机翻动着发出有规律的轰鸣声,纺织工人们在橘色的灯光下细致地穿棕、爬扣。“这就是我们的产品,宋锦手包。”在展示大厅,鼎盛丝绸公司董事长吴建华拎着一款蓝色的女式包介绍说,这是宋锦这种面料第一次用于箱包,不仅耐磨性好、平整度高,而且花纹立体感强,又是顶级设计师的工艺,它还被当做国礼,赠送给外国贵宾。
如今,在盛泽镇上行走,穿行在晚明时的绸市“庄面”,大大小小的丝织厂、化纤厂沿街而立。始建于1986年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如今已发展为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的规模。在这个现代与传统交织的市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摊位,延续着这里一如既往的繁华,和“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辉煌。6000余家纺织商行,经营品种也渐渐超出了真丝绸范畴,延伸向纺织原料、化纤织物、家纺布、服装、纺织机械等10余个大类上万个品种,年交易额达1100亿元,连续8年蝉联全国纺织面料市场榜首。
“随着产业梯度转移及工艺设备的更新,目前全镇有2500家左右的纺织企业,其中大部分已经转成生产化纤制品。”盛泽镇党委书记李建炯介绍,着眼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得益于市场与产业的良性互动,盛泽镇已形成集研发、生产、市场、物流、服务为一体的配套体系,拥有从缫丝、化纤纺丝、织造、印染、织物深加工到服装制成品的完整产业链,古绸都逐渐成为新纺城。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也给相邻的“中国蚕丝之乡”震泽镇带来了新契机。丝绸的原料来自蚕丝绵,震泽镇的蚕丝绵年产量占到全国的20%。震泽镇党委书记戚振宇介绍,作为丝绸产业的重镇,该镇目前正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在丝绸上进行重新开发。“以蚕丝为串线,将丝文化贯穿到一产、二产、三产中,发展成一个崭新的蚕丝古镇。”戚振宇说。
江头海尾,借港出口,从刘家港到太仓港
盛泽镇在京杭大运河旁。曾经,商人们坐着船,从河岸的商铺里买走丝绸,船家摇着撸,通过京杭运河,或到太仓港,或到扬州,或到杭州,精美的丝绸通过陆路或海路,源源不断流向中亚、欧洲和东南亚。
往北约百公里,便是太仓港——郑和当年下西洋的起锚地。
公元1405年,郑和率领着130多艘大小船舶、2.7万余人的船队,浩浩荡荡地从古刘家港出发,沿着东海、南海,前往东南亚的300多个国家。609年过去了,当年“六国码头”的风貌犹在。如今的太仓港,依然货船如织,它们沿着当年的海上丝路航线驶向国内外。
在位于太仓港区的扬子江海洋油气装备有限公司的施工现场,高高的龙门吊下,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工人们正在制造的,是将要出口的海上钻井平台。该公司总经理武亦文介绍,这家扬子江船业下属的子公司,主要从事海洋石油、天然气钻采装备的设计、制造、维修、安装和销售等业务,提供钻采自动化系统的研发与设计、钻井及油气田技术服务等。
10多年前,武亦文还在新加坡工作期间,曾参加郑和协会主办的论坛。“在那时,我就对郑和起锚地太仓这个地方印象深刻。”没想到,武亦文如今来到太仓工作。他说,公司之所以在太仓选址,有软硬件方面的考虑。“公司的订单绝大多数都是海外客户,太仓位于江头海尾,水面开阔,码头前沿水深是很合适的。”公司参与制造的钻井平台也将沿着郑和航行的路线,一路向南,穿过东海、台湾海峡、南海,然后交付给新加坡的订货方。
“如果沿海经济带是一张弦,沿长江经济带是一把箭,那么太仓就位于‘箭在弦上’的方位。”太仓市副市长陆燕介绍,太仓正好处在长江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汇口,当地利用港口优势推进国际贸易、扶持本土企业走出去等搭建开发开放的新平台,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
10月8日下午4点半,“长航洋山二号”载着250标箱的货物,从太仓港驶出,前往上海洋山港。自7月21日以来,太仓港至洋山港的“太仓快航”正式开通,每周21班、每8小时一班“定点、定时、定线、定航次、定泊位”五定快航,为腹地货主提供便捷环保的物流服务。太仓港口管委会副主任胡鸿说:“太仓港作为江海中转枢纽基地,将更好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和苏南开放性经济发展,在新的丝绸之路上发挥作用。”他介绍,在太仓港区,今年上半年完成的进出口总额已达到309523万美元。2013年,港口物流完成吞吐量1.3亿吨、327万标箱,已成为长江集装箱运输第一大港,重新定位了郑和下西洋起锚地的意义。
顺应改革,转型升级,苏州拥抱开放新机遇
作为历史悠久的丝绸之都,苏州一直有着一种“丝绸情结”。
“何谓‘丝绸情结’?”苏州市副市长徐明解释,就是一种追求精致、注重创新的精神。“从一粒小小的种子,最后纺出光滑柔软色彩斑斓的丝绸,其间所倾注的心血和劳动,非一般工业品可比。”他说,正是有着这样的精神,在改革开放中,苏州抓住对外开放的机会,成为外向型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从丝绸到化纤,从丝文化产业到昆山的电子产品再到苏州工业园区的高科技产品,新丝路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苏州元素。
“不过,在新的时期,原本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苏州,越来越受制于资源的有限和环境的压力。”江苏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石泰峰说,如同丝绸工艺和产品需要创新一样,苏州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随着各种纺织材料的诞生,特别是仿真丝的出现,丝绸的地位在下降。“如何转型升级,是我们这代丝绸人共同思考的问题。”吴建华说。
2012年,苏州市政府出台《苏州市丝绸产业振兴发展规划》,通过一系列鼓励和保障措施,振兴丝绸产业发展。得力于政策扶持,苏州传统丝绸提升,产品设计积极走出去和国外交流。如今,国际上优质大牌的丝绸产品大都产自苏州。
鼎盛丝绸公司的宋锦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丝绸高端品牌的代表。“虽然产品依然保留着千百年前的工艺水平,但在传统机器上嫁接的数控技术是我们自己研发的。”吴建华说,“我们增加了研究成本,也提升了产业链的价值,重新体现了我们的丝绸定位!”如今,公司生产的宋锦及宋锦产品,因其色彩、样式、设计多元创新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对吴建华来说,他正致力于让丝绸产品、品牌乃至丝绸文化“走出去”;而对于苏州来说,出口已经覆盖方方面面的大宗货物。在绸都盛泽,恒力集团以生产化纤产品而闻名业界。虽然不生产丝绸,但集团董事长陈建华说,要像古人执着于丝绸一般地执着于企业的创新,“集团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5%左右,通过自主创新,恒力化纤新产品推出速度快,附加值高,在国际需求总量减少的情况下恒力集团的出口额逆势增长了20%。”在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云计算和生物医药正成为丝绸之路上新的外向型产业;在昆山,不仅传统的电子产业在升级改造,还新引进了小核酸产业、机器人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2014年9月20日,一列43编组车辆、承载40英尺大型集装箱的“苏州—蒙古—欧洲”班列,从苏州西站发车,满载着苏州本地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高新技术产品,经内蒙古满洲里口岸直达俄罗斯、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波兰等东欧国家。从去年9月开始,“苏蒙欧”班列已成功发运21班次,货运量超万吨,货值1.2亿美元。“‘苏蒙欧’班列全程11200公里,运输时间15天左右,相比传统海运门到门的运输方式,节约近2/3时间,为苏州市及长三角地区企业的产品出口至欧洲,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安全、高效、便捷的物流通道。”徐明把这条通道称为新时期的“丝绸之路”。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苏州这个古老绸都,将会在更高平台和更深层次拥抱由此带来的机遇。海关数据显示,去年苏州与丝绸之路沿线16国、欧盟分别实现进出口121亿美元和420亿美元,其中主要是电子、机电、纺织等产品。
古老绸都苏州,正以转型升级的方式,走在“新丝路”上。
版式设计:张芳曼
人民网共享丝绸之路专题链接: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215/373565/386893/index.html
《 人民日报 》( 2014年10月10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