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制造业转型中的变与不变【3】
——建设适应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适应劳动力资源禀赋逐渐失去优势的现状,将成为吸引外资的下一个热点。继续吸引外资的动力不再是低工资或者说是劳动力资源禀赋,而是自动化、分享经济和先进制造,政府应提供这样的制度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促进中国制造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工业4.0设计了未来制造业生产模式,这种新模式给企业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极高要求,没有质量好、成本低、效率高、服务优的配套基础设施,“中国制造2025”就难以落地实践。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样是一个发达产业发展壮大的先决条件。各国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在工业化初期与中期都发挥过先导性作用。美国五大湖工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等著名工业区,以及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兴起而催生的一些新兴工业区,如印度的班加罗尔工业区、日本的九州岛工业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的新兴工业区、德国南部的慕尼黑工业区、英国苏格兰中部的工业区等都是以运河、铁路网和公路网以及信息网络的建设得以发展起来的。
——立足于自身优势领域,改变依靠低工资战略与低成本战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目前受益于低工资水平,使得追求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公司将其生产厂向东南亚以及该地区的新兴经济体迁移,如中国、印度和泰国。然而在中国要素禀赋结构发生变化之时,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制造业复兴之路,双重压力带来的我国制造业成长困境不能依靠低工资战略来克服。我国可以利用不同国家制造业各自侧重点的不同,发展自己的优势领域。如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所涉及的重点突破领域包括前沿关键技术研发、制造工艺提升和生产流程优化 (如智能化工业软件、数字设计系统) 等多方面。德国在装备制造领域有着很强的技术实力和工艺水平,制造业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对接是其重点关注领域。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在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这六个领域具有优势,应该在这些领域像发达国家那样注重知识产权和标准制定,如以轨道交通装备为例,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被极寒、雾霾、柳絮、风沙“淬炼”出的“中国标准”正逐渐超越过去的“欧标”与“日标”,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因此,在面临工业4.0的挑战时可以处于领先地位。
(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智库研究专项项目: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的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