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沧:翰墨飘香入万家 渔樵耕读满社区

钟瑜

2017年03月16日12:19  来源:中国商报
 

  今年春节期间,一档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迅速走红,该节目用全新的视角和方式,掀起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关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关“传统文化复兴”的话题,也再次引起代表委员的热议。那么,传统文化如何才能与新的时代条件无缝对接,传承与弘扬的路径又在哪里呢?这无疑是对地方各级政府智慧的不小考验。

芦塘书院“光裕堂”内,孩子们正在认真学习《颜氏家训》

芦塘书院“光裕堂”内,孩子们正在认真学习《颜氏家训》

  可喜的是,中国商报记者经过深入采访发现,厦门市海沧区用社区书院为厦门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搭建了理想支点,也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找到了生动实践和成功注解。在海沧区看来,耕读文化不仅是海沧本土优秀的文化传承,对于海沧新移民以及绝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而言,“乡土”、“乡情”、“乡愁”已成为流淌于血脉之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而耕读文化正是连结历史与现代、本土居民与新移民的纽带和桥梁。

  当前,海沧区正以社区书院为主要平台,掀起一股“耕读传家”的热潮,将弘扬优良家风家训落实到最基层,勾勒出一幅铸社风、民风的新蓝图,耕读文化的“因子”正在向全区氤氲开来。

  书院背后的政府智慧

  “南山豆苗肥,东皋雨新足。凉气满郊墟,书声出茅屋。古来贤达人,起身自耕牧。买臣负薪歌,倪宽带经读。”您可曾料想,在厦门市海沧区的芦塘书院里,也可以亲身体验到元代大诗人王冕笔下《耕读轩》中的此情此景。

  事实上,芦塘书院只是海沧区社区书院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放眼全区,14家社区书院如繁星般点缀其间,芳香四溢、枝繁叶茂,温润着海沧的表情,孕育着这片土地的气节,赋予高楼大厦和钢筋水泥森林无法呈现的生动,传承保护着千百年来的乡村文脉,激励着人们追逐梦想、砥砺前行、坚守担当。

QQ截图20170316093655

书法课上孩子们认真地书写

  作为海沧区社区书院建设的“特邀设计师”,芦塘书院负责人、台湾大学城乡与建筑研究发展基金会规划师李佩珍跟海沧区结缘于2014年8月。“当时整个厦门市正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这与台湾的社区营造类似,海沧区希望我们把台湾的经验拿到这里进行交流。”李佩珍说,“当时合同签了8个月,没想到我一呆就是3年。”

  3年来,李佩珍都专注于海沧区农村的发展,“哪个村庄有重点项目,我都会去支援”。2016年 12月9日,青礁村芦塘书院正式揭幕,此举标志着海沧区“弘扬耕读文化”的全面启动。在李佩珍看来,这对于海沧区农村的发展是“软硬兼施,两全其美”。“‘软’的部分是指以耕读文化为魂,让乡愁存续人心,‘硬’的部分则是指把社区书院结合到美丽乡村建设中。”

  芦塘书院的教室“光裕堂”曾经是一栋被废弃的古厝,“古厝对当地居民来说是历经了好几代的建筑物,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古厝不再被使用,但村民们对古厝的情感却依然留存着,是作为社区书院的绝佳载体。”李佩珍说,“让村民在古厝里追寻过去的声音和足迹,同时满足他们现在的文化需求,这对凝聚乡情意义重大,而且在古代书院民间教化和乡贤自治这两大功能上,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光裕堂”的持有者为海沧的陈氏家族。芦塘社开基祖陈国贤公以教书育人为生,约于嘉庆年间设立“芦塘学堂”,聘请教师,设立音乐教室,教授四书五经的同时也教授英文,不仅面向本族子弟,还招收邻村的孩子,后人至今还传颂此事。在青礁村长颜鸣秋的号召下,陈氏后人陈亚团、陈全利、陈全勇等人积极响应,促成今日芦塘书院的再兴计划。“此举实现了乡贤精神的有效传承,也让村民更加了解芦塘社。”李佩珍告诉记者,在村民们心中,陈氏祖先有着“乐善好施”的品格,通过弘扬和传承,“乐善好施”如今已作为全村的核心价值观。

  “很让我感动的是,当我们在请设计单位规划好使用范围并开始对古厝进行修复时,当地村民林阿花主动找到我们,称愿意把古厝斜对面自己私有并用来耕种番薯的一大片田地无偿让出修建书院广场。”李佩珍回忆道,林阿花的想法很简单,村里有了社区书院,未来就会有更多活动,乡亲们的业余生活就会更加丰富多彩,她愿意为此出一份力。“于是我们又有了一块场地做书院广场。”

  据介绍,海沧区街道办与青礁小学经过协商,建立共建关系,共同办好芦塘书院,让耕读文化通过丰富立体、形式多样的书院课程活化起来。“今年寒假举办的冬令营,所有师资和80多位小朋友都是张校长帮我们张罗对接的。”李佩珍说。家住书院旁的蔡阿姨看到这么多小朋友来到芦塘社,她也呼朋引伴,把芦塘社的老妈妈们召集起来,免费为小朋友提供点心,并自命名为“芦塘爱心妈妈”。“以后只要书院举办小朋友的活动和课程,我们都会来提供点心等食物。”蔡阿姨笑着说。

  为期三天的冬令营因为村民的热情参与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除了写春联、剪窗花、花式跳绳等应景的活动,中午和傍晚,小朋友还跟老妈妈们学习搓汤圆、炸海蛎”。李佩珍觉得正在发生的一切都让她很意外也很感动,“村长和一位乡贤知道后,承担了这趟冬令营的费用”。李佩珍认为,社区书院的建设潜移默化地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传统文化正如春夜喜雨一样,潜移默化地将精神之花种进每个人的心田。

  “你包的汤圆又圆又大,今晚我们可都要去你家吃汤圆哦!”,“全都来,我都招待!”今年元宵节当天,海虹社区举办了一场包汤圆比赛,海虹社区居民大学的古琴班、瑜伽班、戏曲班、合唱班等兴趣班成员都来参赛,现场座无虚席。“每年都有这样的活动,很热闹,很好玩。”家住海虹社区绿苑新城的周惠卿告诉记者,这里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又有志同道合的邻居好友作伴,退休生活心满意足。海虹社区居民大学负责人温雪珍说:“这里的居民多数是近几年从各地迁过来的,相互之间并不熟悉。自从有了社区大学,大家通过上课互相认识,邻里关系更加密切了,人心都变得温柔起来了。”

海虹社区居民大学搓汤圆比赛

海虹社区居民大学搓汤圆比赛

  其实,这类活动在海沧区的社区书院随处可见。为更好地让传统文化“种”进社区书院、传统礼仪“走”进居民心坎,海沧区各村社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重要节庆假日,基于社区书院开展了祈福迎新、敬老礼、成人礼等活动。

  “关心身边事,关爱身边人。”这是写在海兴社区暖心书院门口的一行字。同样是由拆迁户和外地人口组成的小区,“为了消除各种人群在海沧生活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增强被征地农民的归属感,让他们走出家门,关心邻里,书院就想到以爱为切入点,成立暖心基金,帮助困难人群,并通过‘最美家庭’、‘最美婆媳’等活动评选出的暖心人物来引领大家心中有爱。”海兴社区书记李志清说,“我们社区老人协会会长林美珠,无微不至地照顾社区内两位空巢残疾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她的故事被搬上社区书院的讲堂,成为全社区人人学习的楷模。”

  在李志清看来,耕读文化不仅是指半耕半读的生活方式,在今天更是一种精神培育,“其实就是弘扬正能量,社区书院以爱为主题,也是将人与人交往中最原始的东西加以提升”。李志清是海沧古楼农场人,家乡的一砖一瓦和小时的生活片段,她至今还记忆犹新,包括以前放假,都要去帮忙干农活、打稻谷,以前的梨耙、蓑衣、打谷机,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是什么样了,而社区书院的建立,可以让孩子们走近它们、了解它们,可以让孩童们感知历史,让青年们感受历史,让中年人感悟历史,让老年人感怀历史,而感恩和变化是他们收获的最赤诚的体会。采访过程中总是笑容满面的李志清,让记者看到了这里居民幸福生活的缩影。“社区书院把大家凝聚起来,使得大家庭更加团结和温暖,居民幸福指数都很高,很多老人都说哪儿也不愿意去,就喜欢住在海沧。”

  踏入霞阳社区衢云书院的陈列室,见到的满是关于霞阳村改居前的村情村史、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的记载,“广开民智、再塑人文”的标语特别醒目。在书院的植德堂内,则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成人礼,“一跪三拜、加缁冠、加文士冠、加弁冠……”霞阳社区年满16岁的书院学生在家长老师的见证下,举行成人仪式弁冠之礼,在这一庄重的仪式过程中,先人做人做事的谆谆教诲深深烙进他们的脑海中。书院的老师蔡淑虹说,借助书院传承耕读文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正能量,可不仅仅在课堂上传递,而是延伸到社区的各个角落。“社区书院建成后,各项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把很多村民从麻将桌和酒桌边拉了过来,听课、看书、练字,传统习俗也通过社区书院得到了传承。”

  书中自有黄金屋

  古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自古以来,文化与财富都不是对立存在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海沧区通过社区书院的建设,挖掘农村文化孕育出无限商机。

  走在青礁村院前社五六米宽的水泥路上,两旁种着榕树、龙眼树等景观树,树下种满了三角梅等各色鲜花,城市菜地里种着各色蔬菜。“这是什么菜?”记者问田里正在劳作的阿姨,“羽衣甘蓝,用来榨汁的。”阿姨抬起头微笑着说。“这块地是几个返乡的大学生用来给高档西餐厅配送蔬菜用的,雇用的都是当地的村民。”院前社济生缘副理事长林丽松介绍道,“社区书院的建立,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共同致富的氛围更好了,目前已经成功吸引了4位大学生返乡创业。”

十佳最美婆婆居民评选过程

十佳最美婆婆居民评选过程

  很难想象,3年前这里还因脏乱差被列为拆迁村。十几岁就外出打工的陈俊雄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放弃自己的铝合金加工厂业务,回归家乡,和村长挨家挨户做工作。“一想到拆迁后就无‘家’可回,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后来别人告诉我这就是乡愁。”陈俊雄动员村里的年轻人,让大家把房前屋后整干净,把猪舍鸡舍拆了,种上些漂亮花草。“区政府让我们半个月内改变村里脏乱差的情况,我们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做到了。”

  陈俊雄带领乡民创业致富,成立济生缘合作社,传承弘扬耕读文化,发展特色产业,整合城市菜地、慈济东宫景区、古民居、对台文化交流等资源,让院前社从昔日的“空壳村”蜕变成今日的“聚宝盆”。如今,村里39栋闽南古厝通过修缮,焕发出新的生机,大夫第成为社区书院国学讲坛的教室,设置了绘画、木偶剧表演、童谣等文化课程,国学馆墙上图文并茂展示了颜氏文化及闽台慈济文化交流的有趣故事。

  以前,院前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就是留不住乡愁。现在乡愁留住了,年轻人回来了,厦门及周边的游客,甚至国外客人纷纷慕名而来。据介绍,2014年改造至今,院前已经吸引了10万余名游客,城市菜地、凤梨酥观光工厂、农家餐厅、民宿等项目已创收约4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近200个,约有半数村民已从城市菜地项目中获得收益。院前社的成功经验就像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梦,而这个梦的核心,或许就是深植于中国人基因里对耕读生活的怀念与钟情。

  “房子变大了,邻居住近了,村子变美了,环境变好了,产业增多了,腰包更鼓了。”一位村民谈起村子这几年的变化,乐得合不拢嘴,“以前都不好意思叫朋友到我们村做客,现在巴不得他们天天来,可以推广介绍我们美丽的家乡。”

  记者看到,院前社每家每户的门前都有一段朗朗上口的“家风家训”,“可不能小看这短短几个字的力量,这可在无形中影响着村民们的一言一行呢。”院前社济生缘副理事长林丽松认为,当地颜氏家族不畏艰险、不言失败的精神通过社区书院得以传承,并深深地扎根于居民心中。“大家的建设热情越来越高,原来在父母眼中‘游手好闲’的年轻人,现在每天早睡早起,帮助邻里,主动承担起村庄的硬件建设任务,他们知道,这里是村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致富家园。”

  “人生的选择其实很简单:往自己心里感到踏实的地方走,不会错。”来自海沧兴旺社区的郑伟曾是待业青年,通过参加兴旺社区书院的技能培训,现已成为厦门鹭申通快递服务有限公司新阳分公司经理,分管着海沧新阳和东孚镇多个门面的快递管理工作。通过在社区书院的耳濡目染,现在,不论是在家庭还是事业上,郑伟都时刻把“贡献、责任、感恩”记在心中。受社区书院的启发,郑伟学习古人“耕读传家”的精神,“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这样的生活标准,使郑伟除了努力工作之外,不断地学习相关知识自我充电。

  新时代下的传承弘扬

  新时代下,传统文化在传承的时候更需要进行创新和弘扬。天竺社区是东孚街道最大的安置房小区,4000多名居民来自12个征地拆迁村。12个村变一个大社区,乡土文化绚烂多彩。天竺社区党总支书记柯希霈告诉记者,“我们将各个村的民俗文化、名人、建筑和老人们口口相传留下来的故事收集整理出来,在书院课堂上以典故的形式传授,启发居民‘人在旅途,不忘初心’。”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传承的良好风尚,是一种潜在无形的精神力量,它足以影响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未来。进入天竺书院,家风家训、文化活动、祠堂历史、文化民俗、历史人物等各板块亮点纷呈。“每个村的家风家训都来自于他们村里流传的民间故事,每个小故事都体现出耕读文化里的一句话,这些话就是他们的家风家训。”据介绍,2015年8月,天竺书院作为厦门市25家试点书院之一开始展开书院系列工作,建立之初便以传承优秀家训家风为品牌,其加强基层宣传教育的做法得到中宣部肯定,被列为全国社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点。“全国一共有100个示范点,厦门就我们一家入选。”柯希霈说。

  落满余晖的小路,水车、犁、石磨等物件,这些承载着天竺社区老一辈们的记忆古董,正式纳入到社区书院的“乡愁廊”里,如今已成为整个村的记忆,同时也向每一位前来参观者述说着属于它们过去的故事。而在书院4楼的教室里,若干不知年份、不知价格的古董随意摆放在陈列柜里,“所有农事物件和古董都是居民自发捐赠的,他们觉得社区书院是大家庭,自己家是小家庭,这些物件放在社区书院这个大家庭里可以为其增添一点农耕文化气息。”柯希霈说。

  “社区居民参与书院建设的热情很高,还很认真。”柯希霈说,书院入口原本是斜坡式,社区居民提议改成三个台阶,门头石要比台阶大,甚至铺地的方砖式样,也被要求按照菱形的式样来铺。

  在柯希霈眼里,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社区书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诗歌集市、舞蹈班、电脑扫盲培训班、微信培训班等根据居民需求举办的课程年年举办。“2013年开始,辖区内过云溪商品房投入使用,很多外地居民来这里买房,我们就举办了闽南语培训班,让外地居民也能迅速融入到我们的大家庭。”

  据了解,海沧区对耕读文化的弘扬既有高大上的节目,也有草根的元素。电视纪录片《周起元》日前开机拍摄并将在央视播出,辖区内的企业和地方文化人士还召开了座谈会,学习这位海沧本土名士为官清廉、造福一方百姓的品质。同时,海沧还围绕耕读文化这一主题,开拍了十部微电影。

  采访一路下来,古村流“韵”,一座座独具匠心的社区书院,一批批原汁原味、特色鲜明的本土民俗文化活动鲜活呈现,重现了耕读文化、乡土建筑文化,体现出各个古村落的文化韵味。无论从村居村貌还是到田间地头,海沧区都是焕然一新,居民们快乐劳作、和谐向上。原来,幸福竟能这样悠然地触手可及,淳朴的海沧人正站在社区书院的大舞台上,放声歌唱他们的幸福生活。(黄旋旋 潘霄芸 记者 钟瑜)

(责编:王子侯、夏晓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