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青春见证成长(聚焦供给侧改革·我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李茂颖
2017年04月17日06:3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郭玉彬在工作一线。
  资料图片

  郭玉彬(左)与年轻同事交流。
  资料图片

  气雾剂生产线。
  资料图片

  揭秘生产一线
  请看直播视频

  【记者手记】 

  走近云南白药气雾剂生产线,一红一白两条生产线有条不紊、并行不悖。1997年从中医学院毕业,郭玉彬进入云南白药集团工作,从包装工成长为重点产品生产模块的负责人。20年间,他见证了老字号如何自我革新、重焕青春。近日,记者采访了郭玉彬,听他讲自己的故事——

  

  刚来云南白药时,这算不上一个好工作。我的很多同学都从事药材和药品销售,而那时的工厂却像一个小作坊,刚来的三个月,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手工包装药品。

  但现在,我管理的生产线上,每天有36万瓶气雾剂灌装完成,年产量已过亿瓶。我忙得连同学会都没空去,同学们难免抱怨,说我一个搞生产的怎么比搞销售的还忙。

  怎么能不忙?从严控产品品质、改良灌装技术,到升级生产线,进行技术创新,哪个不需要团队耗时耗力?现在看到的两条生产线,都经过很多次改良,红瓶迅速镇痛,白瓶持续疗伤,这种双瓶双效的搭配方式,也是反复探索才得出的。刚推出时,并不被市场看好,集团也不重视。

  当时,企业不太适应市场需求,产品结构单一,基本只有两类主打产品,胶囊和散剂。气雾剂只在角落里的几台小型设备上生产,产量少得可怜。

  传统的散剂、胶囊作为药品,用途有限,产值也很难有大的突破。而气雾剂使用起来更简单、方便,剂型的改变也能更有效地发挥白药疗效,成为打开市场的一个突破口。

  当然,如果只是一股脑地生产,那还是传统的模式,市场定位非常关键。经过营销与包装,气雾剂主打“运动损伤”的口号一推出,就迅速俘获了年轻人的心。

  我看到公司从以生产为中心到以市场为中心,从单纯制造业到完整产业链的转型升级。集团先后开发出了吃、喝、贴、喷、抹等一系列产品线,还将药品的生产理念衍生到其他产品上,牙膏和创可贴两个拳头产品由此诞生。

  每一个拳头产品的诞生背后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像我们的牙膏,研发时,很多人写信给我们,说自己有口腔溃疡,希望能够增加这方面的保健品。把白药加入牙膏,使得牙膏具有部分药用功效,这个大胆的突破,成就了公司第一款跨界创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在2015年就位居第二位。

  我觉得,要想产品越做越好,品牌越做越大,就必须紧跟市场,贴近消费者的需求。谋求发展,企业只有创新、创新、再创新;个人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现在的云南白药,有19个剂型300多个品种,营业收入也从20年前的不足2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00多亿元。我很自豪,传统中药已融入我们的生活。

  

  稿件统筹:吕  莉  

  直播统筹:梁昌杰  王  坎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17日 02 版)
(责编:王政淇、崔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