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自身业务创新、风险防控和转型发展都要紧贴实体经济
发力供给侧,银行须做到“三结合”(财经论坛)
当前,中国正面临经济与金融两个领域的双转型,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银行业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同时,新制度、新科技、新理念、新模式也对银行业传统的理念和经营提出挑战。银行业要更好地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银行自身业务创新与服务实体经济相结合。
银行业务创新不能为创新而创新,而是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展开。
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适当压降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比重,特别是要退出“僵尸企业”,同时通过多种投行类金融工具,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服务行业整合升级。
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和市场形势,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方向准、有潜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重点布局“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为产业升级和供给质量提升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创新金融供给,探索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支持企业去杠杆,推进投贷联动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
发展普惠金融,补足经济短板。银行要积极探索适合不同群体、不同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方式。比如,在农村发展村镇银行,大力发展手机银行、直销银行,降低运营成本,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和低成本的普惠金融服务。
同时,在金融创新中严格执行监管要求,强化自身经营约束,确保各类业务均衡发展,严格执行国家调控政策,防止“脱实向虚”“以钱炒钱”和不合理的加杠杆行为。
二是银行风险防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相结合。
商业银行在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应深刻洞悉潜在风险点,严守风险底线,当前尤其要高度重视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银行业不良率和不良额持续上升。去产能,意味着部分企业将退出市场;去库存,意味着部分房地产企业的杠杆转向居民;去杠杆,意味着部分企业可能出现资金紧张、经营困难。“三去”过程中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银行的信用风险暴露。对银行来说,一方面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确保新增授信质量安全;另一方面,要用好核销、重组、转让等传统手段,积极探索运用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新方式,多措并举处置不良资产。
美联储已启动加息周期,其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导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性加大,我国股市、债市、汇市也相继出现波动和调整。随着业务创新加快,部分金融机构期限错配、加杠杆等现象比较突出,容易引发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须严格执行宏观审慎管理要求,落实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切实防范流动性风险。
三是银行业自身改革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
我国正处在制度完善、经济转型、技术升级的关键阶段,城乡、区域、行业、企业差距较大,金融需求各异。这就要求银行改变过去雷同的客户定位、相似的产品服务,依据自身的竞争优势,加快向差异化战略、特色化金融供给转变,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也应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完善股权架构、“三会一层”等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提升银行适应改革大势和市场形势的能力。
此外,在利率市场化和技术进步背景下,银行盈利模式、内部管理、服务方式、风险管理、成本管控等都必须进行重大调整。从粗放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需要提升银行内部的人力、资负、风险、科技、运营、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等基础管理能力,补足银行自身发展的短板,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作者为中国民生银行行长)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17日 1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