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从一片绿叶到中国十大茶叶品牌——

安溪铁观音的品牌锻造之旅

吴成良 吴清远
2017年05月22日14:56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北纬 24°50′ ~25°26′、东经 117°36′ ~118°17′之间。5月20日,中国茶叶届聚焦此地:福建省安溪县。

由农业部组织评选的“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正式揭晓,安溪铁观音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榜上有名。这是继1958年之后,第二次由官方组织的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评选。

2013年以来,国外产茶国攻城掠地,国内茶类群雄四起,传统茶产业遭遇寒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安溪茶产业却突围破局,在荣获全国首枚茶叶中国驰名商标、福建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具贡献力品牌、影响世界的中国力量品牌500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第一位的基础上,连续8年位列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去年以1424亿元蝉联中国区域品牌价值茶叶类第一名……一串串荣光的背后又展现出了哪些可供福建乃至中国茶业借鉴的发展路径?

近日,记者深入安溪采访,意图破解其品牌经营的成功密码,探究其锻造路径。

福建安溪茶园、茶乡,叶景灿摄

好山好水出好茶 铁观音制作技艺传承上千年

在浩瀚的茶故乡中,安溪无疑是幸运:年平均气温16℃-21℃,年降雨量1800mm,相对湿度 80%以上;千米以上的高山近3000座;红壤或沙质红壤,微酸性,PH值4.5-6.5……这些唯一、不可复制的数据,使得安溪铁观音一出生就身披光环,赢在了起跑线上。

沿着蜿蜒的山路,记者来到安溪铁观音发源地——西坪镇尧阳村。

安溪县县长刘林霜告诉记者,安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66.57%,被称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

来到尧阳村村支书茶农王清海家里,他正在炒制新茶。“通过采青、晒青、晾青、摇青、炒青、揉捻等多道工序,成品茶才‘千呼万唤始出来’”。 王清海为我们沏上新茶。一分钟后,掀开瓯盖,只见茶叶芽壮、心红、叶厚、腹绿,香气弥漫在整个房间。

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郑国建曾对媒体发布:安溪铁观音所含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高于其他茶类,含30余种无机矿质元素,70余种香气物质。神奇、独特的“半发酵”制茶工艺,使它具备绿茶的鲜爽、红茶的甘醇、花果的芬芳。

“从1915年至今,在历次的官方和非官方组织的“十大名茶”评比中,安溪铁观音均榜上有名。”言语间,刘林霜透露着自豪。

安溪铁观音凭什么如此傲娇?“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环境和对传统制作技艺坚守。”国家级非遗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文礼认为。

据了解,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十分严谨和精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经过300年来的传承,在安溪茶农长期制茶实践的积累和优化,目前形成的传统制作工艺仍有11道工序。

安溪自古就有“闽南茶都”之美称,产茶始于唐末。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起,安溪茶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成为“一带一路”重要的中国符号。

构筑质量“防火墙” 建立从茶园到茶杯的溯源查询系统

安溪感德岭西铁观音正在采摘

在力推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同时,安溪在构筑茶业质量防火墙的道路上从未止步。

在举源茶叶专业合作社,记者随手拿起一盒茶叶,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商品编号、茶园管理项目、采摘日期、上架时间和农残检测报告等一应俱全。

“这样的农事记录,我们坚持好几年了。”合作社负责人刘金龙说,手机一扫,从茶园到茶杯,每一泡茶的“前世今生”,一览无遗。

记者了解到,该县支持68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纳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管理,推动100多家茶企建立二维码溯源查询系统,351家茶企应用商品条形码;启动“安溪县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农资全程可控可溯。

“县域内生产的铁观音质量都是安全的、健康的。”安溪县县委书记高向荣自豪地说,安溪在全国茶界有“三个率先”:一是率先探索形成了“无公害清洁化生产技术+茶园小气候+茶山绿化+全域生态化”的生态茶业立体推进模式;二是率先实现县域农资监管全程追溯;三是率先建立从茶园到茶杯的茶叶质量全程保障体系。

欧洲庄园模式引进来,铁观音走出去

“手里头有一亩茶园相当于买了一份保险,有十亩茶园就相当于开了间银行。”这句流传于安溪民间的口头禅,折射出老百姓因一片茶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据统计,安溪县茶园面积60万亩,茶叶总产量6.5万吨,涉茶总产值148亿元。全县县80%人口从事种茶、制茶、售茶。“茶产业带动了50%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安溪县脱贫办主任陈永春介绍。

查阅安溪华祥苑茶业旗舰店的销售清单不难发现,茶食品、茶具等茶配套产品的销售也十分火爆。“2016年茶配套产品销售额占营业总额近50%。”董事长肖文华告诉记者。

“安溪充分发挥茶叶的‘酵母’作用,延伸产业链,推动‘接二连三’、集群发展。”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局长陈志明介绍说。

据了解,目前,该县单茶机械企业就达300多家,年产值超30亿元;茶包装、茶具企业260多家,年产值30多亿元,以“一叶”带动“众业”的共振效应令人惊叹。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2月,该县茶叶拳头品牌八马茶业,赢得资本市场“入场券”,在新三板正式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登陆新三板的乌龙茶茶企。

据悉,为推动茶企的“资本化”,安溪成立茶企上市专项基金,鼓励12家上市后备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培育力争形成资本市场茶领域的“安溪板块”。

“我们希望更多的茶企与资本结合,以创新资本运作的方式,带领茶业转型升级。”刘林霜说。

所有资源都会枯竭,惟有文化生生不息。

走进海拔1314米的冠和茶庄园,登至茶亭,只见一座座茶山犹如绿色“金字塔”重叠拔节,排列在云雾缭绕的山中,与天相接。

近年来,安溪县鼓励、支持22家茶企学习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模式,建设茶庄园,管控茶园28万亩,占全县茶园面积47%。

“在安溪人眼里,铁观音不仅是一株茶树,更是枝繁叶茂的产业之树、文化之树。”高向荣认为。

从茶园到庄园,一字之差开启文化重塑。

“庄园经济是第六产业。茶庄园包含种植、加工、培训、旅游、茶文化展示等全产业链内容,使铁观音成为一、二、三产业并蓄,产业链整体发展。”高向荣解释说。

在巴黎圣母院附近的圣日耳曼区街,安溪铁观音欧洲营销中心引人注目,客人络绎不绝地进来品茗。这是2012年,由安溪龙头茶企联合营建的铁观音欧洲区文化形象店。

2010年,法国埃罗省与安溪的“茶酒对话”传为美谈;2011年以来,三和茶业在欧洲主要城市举办了中国工夫茶道世界巡礼;2011年以来,八马茶业举办赛珍珠全球品鉴会;2014年、2015年,法国外交部、意大利总统府分别向三和茶业定制建交纪念茶……

近年来,通过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安溪县布局海外市场,使得安溪铁观音成为 “海丝文化”的亮丽元素。

庄园模式引进来,铁观音走出去,这是两招战略妙棋。

高向荣说,铁观音产业发展经历了重要的三步:从农产品到商品,从商品到品牌,从商业品牌到文化品牌。这种转变,离不开持之以恒的文化注力、文化塑造。

福建安溪生态茶园

发力供给侧 巧做加减法

去年9月,内灶茶叶合作社联合社成为我省首个获得出口资质的茶叶合作社。目前,该联合社已斩获6单出口订单,总价值1800多万元。“改为自主品牌出口后,出口产品的单价提升了80%。”联合社理事长陈敬敏告诉记者。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安溪茶企以更高的发展定位、以国际化的视野,加快以自主品牌“走出去”。

面对茶企“走出去”的需求,安溪县顺势而为,及时加以引导和扶持,多次组织茶企赴海外学习,培训国外最新认证知识。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宏观经济进入调整期,茶叶市场形势逼仄,安溪茶企主动“出海”,向国际市场要发展空间,是福建省茶产业探索国际化突围的一个有益探索。

“今年的春茶,质量、价格均提升,每公斤价格一般在100元—300元,品质好的每公斤500元以上,各地茶商竞相抢购。”祥华乡祥华村茶农吴风松眉开眼笑。

“茶价明显回升,主要得益于2015年以来,我县打响的一场‘地标’保卫战,净化了安溪铁观音市场,提升了本土铁观音的美誉度。”高向荣认为。

“安溪铁观音”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安溪的金字招牌和打假维权的法律武器。针对各地肆意冒牌现象,安溪专门成立了打假小组,深入各地打假,维护品牌声誉,遏制“劣币驱逐良币”怪象。

众所周知,安溪因茶而兴,因茶而荣。铁观音,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茶业的光荣和理想。

“茶是安溪的一号工程”安溪县委县政府对此的更有深的理解。特别是过去五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外茶攻城掠地,国内茶类市场割据,整个市场大有“狼来了”之势。

挑战往往蕴含着机遇。安溪决策者意识到:应对狼来了的最好办法,首先让自己变成狼。如何成为狼?安溪政企奋力突围,主动转型升级,巧做加减法。

做减法,“-面积”,低海拔、高坡度地区退茶还林、果、蔬、药等,发挥财政奖补杠杆作用,成功退茶2.6万亩,调优农业结构;“-主体”,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等现代产业组织模式,集约化经营。

做加法,“+人才”,创办全国唯一茶业公办本科学院——安溪茶学院,为茶业永续发展培养人才。设置“百万重奖”,奖励制茶名匠和大师,引导茶农茶商传承传统制茶工艺制售好茶;财政专项扶持组建农民讲师团,组织“土专家”“田秀才”,田间地头讲政策、传技术;“+生态”,高标准建成生态茶园6万亩;“+产品”,调优产品结构,清香、浓香和陈香型“三条腿走路”;“+文旅”,鼓励发展茶庄园、茶民宿等体验式营销;“+国际化”,深化茶酒对话,开拓欧美市场;“+电商”,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茶企发展电商。

“安溪铁观音自古就是‘一带一路’重要的中国符号。”爱茶懂茶并对安溪铁观音有着深厚情感的高向荣对安溪茶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期许:以获评中国十大茶叶品牌为新起点,充分用好“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政策红利,从供给侧发力,苦练内功,加快庄园化、去冰箱化、地标化、标准化“四化”进程,朝着发展现代茶业、打造中国茶都、锻造世界名牌,到2020年涉茶行业产值180亿元这一目标铿锵前行,持续领跑中国百茶。” 

(责编:庄红韬、赵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