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脱贫村里有个“大忙人”

——精准扶贫驻江田村调研纪实I

人民网记者 夏晓伦
2017年05月23日08:52 |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小字号

5月的江田,鸟语蝉鸣,万木葱茏,生机盎然。

勃勃生机的大自然与晨炊星饭的江田百姓相得益彰。

江田村位于皖南山区,隶属于黄山市休宁县龙田乡管辖,村子不大,户籍人口563人,实际常驻居民仅200余人,在全村百姓勤劳双手的努力下,2016年就已经实现了整体脱贫。

驻村采访的这些天,一位十分忙碌的村民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黝黑的皮肤,光着头,时常带着傻傻憨厚的微笑。他清晨到山上采茶,中午回家里剥笋,下午去合作社干活,晚上在茶厂炒茶。这个人叫吴秋九,曾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时值中午,吴秋九回到家里剥笋,剥好的笋可以卖到9毛钱1斤。(人民网记者 夏晓伦摄)

下午,吴秋九到合作社帮忙铺设地下管线。(人民网记者 夏晓伦摄)

秋九的故事讲起来很是悲情。

2009年,吴秋九的老婆患直肠癌,前后花了6万多元,终归还是没有治好。老婆去世后给他留下了正在上二年级和五年级的2个女儿。

2012年,他的弟弟被诊断为肝癌,在花了几万元治疗费后,终因不治而去世。

厄运不止于此,第二年,吴秋九的父亲又被诊断患了白血病,前后花了3万多元也无济于事,吴秋九的父亲也于当年去世。

短短几年时间,3位亲人接连因病去世,不仅花光了这个家里的全部积蓄,而且欠下大笔外债。然而,接下来的一个噩耗更是将这个家里仅存的希望击碎了——2014年11月,正值壮年的吴秋九又被诊断为肝癌。

“简直是绝望了,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下去,当时感觉这个家就快倒了。”吴秋九回忆。

幸运的是,他遇上了一个好时代。

2014年10月,黄山市委宣传部宣传科干部丁新志,作为黄山市第六批选派干部来到江田村任扶贫队长、挂职第一书记。

进村了解到吴秋九的情况,丁新志便发动社会各界给吴秋九捐款,短短几天时间,他怀揣着2700多元爱心款送到医院病房的吴秋九手中。此后,丁新志前前后后还想了很多办法,最终帮孩子们落实了当年5000元学杂费以及今后所有的费用,这让吴秋九的家庭暂时度过了难关。

“捐款捐物确实可以给贫困户带去一定的温暖,解决暂时的难题,但要实现真正的脱贫还要发挥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贫困人口自身不努力、不主动、不作为,帮扶再强,可持续脱贫也是一句空话。”丁新志说,只有做好精神上的扶贫,贫困人口才能真正实现脱贫。

吴秋九也正是这样做的。在丁新志的帮助下,吴秋九得到了及时的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也可以从事一些生产劳作。虽然有政府的帮助,有社会的援手,但吴秋九并没有束手待毙,在村两委的积极引导下,他出资1万元主动参加了村里的茶笋专业合作社,每年可以获得一定的分红,只要合作社有活儿,吴秋九一定踊跃争先。

晚上,吴秋九来到合作社的茶厂进行炒茶作业。(人民网记者 夏晓伦摄)

吴秋九给记者初步算了一下,他一年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脱贫标准线。现在每年社会给他的爱心捐助超过两万元,加上低保补助、扶贫补助等,可以维持基本的家庭开销。除了参加茶笋专业合作社外,每年还上山采摘一些山珍,一方面卖了增加一点收入,一方面也会赠送给捐助他的好心人。

治贫必先治愚,扶贫必先扶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龙田乡党委书记宋百久告诉记者,吴秋九的案例也对村里的其他贫困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在这个时期,只要有志气、有信心,想干活、肯干活,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很容易实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脱贫攻坚要更加注重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破除贫困人口‘等、靠、要’的思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就会如期实现。”宋百久说。

(责编:乔雪峰、赵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