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巴曙松:发掘新经济的独特金融需求 利用资本市场促进创新的产业化

2018年09月09日14:21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

人民网深圳9月9日电 今日,由人民日报社和招商局集团联合主办的“新时代、新产业、新动能——2018中国新产业峰会”在深圳举行,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在会议上表示,金融业怎么能够和新经济的发展趋势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和契合,需要改变长期以来金融业一直习惯的为传统经济、为基础设施+房地产经济服务的方式,这将是直接影响到下一步这些新经济怎么从一个好的愿景落地,变成一个好的产业的转换的关键。

以下为巴曙松演讲全文:

当前值得思考的是,怎么把好的新经济愿景、好的创新设想、好的创新产品,变成新的产业,把它产业化,并进一步扩大变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金融资源的配合,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很有可能就永远留在实验室。所以,金融业怎么能够和新经济的发展趋势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和契合,需要改变长期以来金融业一直习惯的为传统经济、为基础设施+房地产经济服务的方式,这将是直接影响到下一步这些新经济怎么从一个好的愿景落地,变成一个好的产业的转换的关键。

最近,香港资本市场进行了25年来被视为是幅度最大的上市制度的改革,为什么说25年来?上一次是H股,上一次香港抓住了中国经济起飞带来的巨大的资本需求,国际资本想投中国不得其门而入,香港抓住这个机会,把国内的企业,请到香港,把国际资本吸引到香港,二者实现了高效匹配,香港因此而一跃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目前,香港市场上每天交易的股票,交易量60%以上来自于中国内地的上市公司的交易。内地这么多年累计从国际市场筹集了超过5万亿港币的资金。而这一次,香港上市制度改革的重点,就是拥抱新经济,就是怎么把金融资源和这些实验室的创新想法进行对接,把它产业化,把它变成经济增长的真实的动能。大家知道中国经济目前其实最大的挑战就是处于新旧增长动能的关键的转换期,而这个转换的进展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于新经济的增长规模有多大。目前总体上来看,还是旧经济的占比明显大,新经济的占比明显小。按国家发改委的战略新兴产业的统计口径,每年工业增长来自战略新兴产业投资的占比大概15%上下。我经常在对比新旧经济的时候就想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大家有时候不一定觉得可以类比,但是可以作为一个参照,看看是什么样数量级的差异。2017年房地产全国的投资规模大概是多少? 10.9万亿。中国市场在业内最领先的生物医药企业,被认为研发最牛的公司,排在第一位的,其研发投入,去年一年是多少?17.6亿。所以,金融行业针对新经济融资特性的配套改革非常重要。而从全球范围来看,实际上全球都把增长的期望放到了新经济上,不仅中国处于新旧增长动力的转变时期,美欧日本等经济体的创新和知识贡献对GDP增长的贡献,处于历史低位,大家都把期望值放到了怎么通过创新,怎么通过新经济带动经济增长。而中国目前也确实面临一个原有的基础设施+房地产带动经济的这个模式的增长动力在慢慢减弱,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不同时期走过的产业升级的道路,从80年代,手表、自行车,到最近的房地产、汽车,到现在新经济在逐步地崛起,但是它的规模还不足以对冲基础设施+房地产这个传统增长模式的减弱幅度。新产业、新业态在分化中发展,可能这个转换过程会持续整个中国经济转型的整个过程。而资本市场是培育创新企业的摇篮。技术创新,第一是靠研发,靠我们的科学家、我们这些优秀的企业家,第二就是靠资本市场。回顾看一下中国的研发投入,实际上增长比较快的是2001-2010年,每年增速都是20%以上,到2012年上了一万亿,目前大概稳定在10%。我相信,基于中国目前的转型的客观的需要,中国的自主研发支出会有一个显著的跃升,而这个研发的投入不可能仅仅只靠政府投入,也不可能仅仅只靠企业自己,而是要形成一个合力,政府的引导、企业的参与,更重要的是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创新,把金融资源引到这些领域里来。

新经济有哪些独特的融资需求,是我们现有的金融体系满足不了的呢?实际上,企业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有不同的融资需求特性。一个企业刚开始设立,大浪淘沙,经过死亡谷,找到一个产品的模式,但是那个时候不赚钱,增长很快,VC开始进入,慢慢有了一些盈利,PE进入,盈利达到一定的规模上市,上市之后进一步扩张,但是新经济、创新型的企业很重要的特点是有核心技术、有知识产权,但是资本投入少,新周期长,前面讲的阿里、科大讯飞,哪一个企业的创业团队不是十几二十年持续的努力。它成长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比较高。金融行业怎么去对接新经济的业态,这是我们金融体系应该思考的。

生物医药行业是新经济的典型代表,医药很重要的特点,全世界的生物医药企业,60%-80%左右的资本开支是在它的研发时期。一期临床、二期临床、三期临床。等到它真的开始有盈利,达到上市标准的时候,就这个药的开发来说已经不怎么需要钱了,最需要钱的时候没有盈利、没有现金流、没有业务记录。所以,现有的金融体系和新经济之间就出现了某种错配。最需要钱的时候,找不到钱,它已经不需要钱的时候才达到你给它钱融资的标准。我们金融体系能不能做一些调整创新,能不能从这些新经济发展的特征里面找到一些信息和元素,有助于金融界对他们做一些风险收益的判断,把金融资源引入进去呢?当前,香港上市制度改革应该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突破。特别是生物医药领域。生物医药企业没有盈利,没有现金流收入,没有业务记录的时候,他把这个上市的曲线向左移。全球的生物医药企业主要的市场都面临着当地监管机构的严厉专业的监管。它经常要通过一期临床、二期临床、三期临床,这个评审本身就是有价值含量的。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全世界有两个交易所,一个是纽约,一个是香港,对生物科技企业的上市采取非常灵活的态度。香港的上市的标准是什么?详细的情况可以查阅香港交易所,例如,要有一个药通过药监部门的一期临床,不反对进入二期临床,估值不低于15亿港币,有一个复杂投资者投资等,就可以申请上市。金融界能不能进一步再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行业独特的特点,从中间发掘它的独特的行业融资需求,在我们金融体系做一些创新呢?我觉得是有巨大的空间的。而现有的我们的新经济企业,获得银行信贷的限制是很多的,如它是轻资产,现金流波动比较大,跟我们银行的评审这些企业的风险管理原则,天然出现一些错配。我在几家上市银行做过董事会风险委员会主席,曾经有一部电影,当时这家银行想支持,确实仅靠银行信贷这个方式去支持拍电影是有难度的,因为这个导演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这个票房会是什么样子,一定要有一些创新型的金融安排。

同时,不能简单地只是谈新的想法、新的突破或者新技术,更要把它产业化。而新的产业大部分依赖这些投资,PE、VC,而这些投资最核心的环节不是投,而是退。只有能够顺利地从这些投资项目里退出来,才有新的资金去投新的项目。所以我们要探索这些创新资本的退出通道,才是对我们创新的很重要的金融支持。大家看最近国务院会议非常及时地明确国内的创投税收政策,我相信,决策层一定是看到了创投的发展对创新的支持作用才做出这个决策。我们也可以看一下,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上,金融业是怎么支持这些新经济的,或者支持的是哪些新经济。市值的变化背后反映的是资本市场所具备的这种分散创新的风险,激励创新的独特的功能。分散风险就是如果仅仅靠几个人投,靠银行贷款,如果这个项目失败了呢?资本市场通过千千万万全球的投资者共同来分散这个风险,而且形成强的激励。

技术怎么产业化或者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怎么循环,形成良性的互动。这个图是可以做一个参考。红色的是产业的发展。任何一个产业、任何一个产品都有它的周期。经过研发、投入技术怎么产业化或者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怎么循环,形成良性的互动。这个图是可以做一个参考。红色的是产业的发展。任何一个产业、任何一个产品都有它的周期。经过研发、投入,进行快速增长,增长曲线会越来越平缓,最后走向衰落。能够持续增长的公司,一定不是只是靠一个产品一直吃到老的公司,刚才前面几位用的词,推出了一系列各种各样的产品,不断地在探索。一个持续成功的企业,就是要不断地在新产品上面研发,然后在旧的产品还没有走平之前,衰退之前,推出新的产品,而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从资本市场、市值的提升,来提取知识。

最近香港市场正在迎来一轮新经济上市的浪潮,目前预计9、10、11月份是上市的高峰期,大家接下来会看到一大批眼花缭乱的来自各个不同行业的新经济公司,目前已经看到不少了。小米、众安保险、阅文、平安好医生。最近做了一个小的统计研究,发现这一轮海外的新经济上市的浪潮,会改变中国现在不同城市在中国新经济版图中的相对地位。大家可以看到,中国的新经济发展比较活跃,转型进展比较快的城市,往往有一两家龙头的企业,它上市之后围绕着上下游的研发,有第一桶金以后员工出去进一步的研发,形成了一个集群、一个生态,就像阿里之于杭州,腾讯之于深圳,科大讯飞之于合肥,但是我们发现,这一轮新经济上市的城市布局和前面几轮不一样,原来比较领先的城市现在甚至有点落后了。特别是生物科技、文化教育,往往需要一些长期的文化积淀,好的医院、医生、医学院,好的大学、教育、报纸、媒体。

比如这一轮新应该上市,从筹资额和上市公司来看,2018年以来,北京遥遥领先,上海紧随其后,接下来苏州、合肥、成都、广州、深圳、杭州都很活跃,但是,深圳的优势不是那么明显。下一步如何演变我们拭目以待。这一轮新经济上市浪潮是如何改变中国不同城市在新经济中的相对的版图。对一个城市是这样,对一个公司其实也是这样,怎么用好不同的交易所的新的规则对公司的发展非常重要,那么我们怎么用好这一轮香港市场的新经济上市制度改革?主要是三大块,第一块,生物科技,大幅降低门槛。主要的标准,不低于15亿港币的市值,有一个通过一期临床,不反对进入二期临床,至少有一家复杂投资者的投资。大家可以参考详细的规则。第二,差别投票权,差别投票权是针对新经济的特点,我们在传统经济里面,在股东大会、董事会上,谁出的钱多谁就具有话语权,在新经济里面,有经验的管理团队,高水平的研发专家,对公司的价值也是有贡献的。差别投票权就是要给这一部分团队一些独特的权利。第三个,中国这些公司早期因为种种原因在海外上市,那也很正常,因为他要拓展国际市场,很国际化,但是回过头来要拓展亚洲市场的时候,香港市场专门设了一个非常简便的第二上市的规则,主要是在美国和英国高级市场上市的企业,回来可以非常简便的程序实现第二上市,所以,这个也是觉得我们的新经济公司值得高度关注并且把它充分利用好的一个新的规则。

最后我想总结的是,金融界怎么识别这些新经济的独特融资特点,把这么好的创新设想,变成产品,形成产业,变成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这可能需要新经济公司和我们的金融业的共同努力。这仅仅是我本人的一点个人看法,谢谢各位。

(责编:仝宗莉、朱一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