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扶贫的脚步永不停歇 ——广州市花都区贵州扶贫显成效

2018年09月26日07:00 | 来源:中国网
小字号
原标题:扶贫的脚步永不停歇 ——广州市花都区贵州扶贫显成效

  扶贫的脚步永不停歇

  ——广州市花都区贵州扶贫显成效

  罗艾桦刘志新

  近日,广州市花都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邹璇一行实地考察扶贫对象——贵州省织金县黔西县帮扶项目的发展情况。笔者一路跟随邹璇部长一行,深入贫困村组贫困户,所见所闻深为震撼。花都区对口帮扶是真扶贫、扶真贫,项目接地气、暖人心,贫困村组、贫困户实实在在受益脱贫,心怀感恩。

  织金篇

  (一)大棚种出丰收菜,实业扶贫结硕果

  大棚种蔬菜在经济发达地区是农民早就熟练掌握的一门技术,可是,对于织金县以那镇的村民来说,却是从未听说过的新鲜事。织金县位于贵州中部偏西,乌江上游支流六冲河、三岔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境内东西长82.5公里,南北宽66公里,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全县除汉族外,还有苗、彝、布依、白等少数民族。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岩溶发育,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2262米,最低海拔1319米。织金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7℃,年平均降雨量938.4毫米,全年日照1172小时,无霜期327天。耕地面积115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的40.4%,其中海拨1600-2000米的地势面积736平方公里,占63.56%。

  以那镇位于织金县东南部,地势边远,该村无任何矿产资源和企业进驻,农业几乎成为全村唯一的收入来源。花都区派驻织金县扶贫干部祝武峰(挂职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祝武峰,一个湖南的汉子,一个转业的军人,一个扶贫的专职干部,看到以那镇贫困的现状,心急如焚,四处奔走呼号。一个偶然的机会,祝武峰认识了广州耀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爱生,曾爱生也是一个有情怀的湖南人,两人一拍即合,共同促成广州耀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织金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织金县农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以“强化产业和就业扶贫力度”为重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其中,以那镇五星村的529个大棚覆盖贫困户529户1855人,按照1800元/年,务工100元/天的标准,贫困户每年至少能够获得1.5万元的保底收益。种植的订单农业南瓜总共10890亩,总产量6534万斤,涵盖22个乡镇,覆盖贫困户2615户,非贫困户4337户。南瓜成熟后主要销往广州江南果蔬批发市场,以保底价收购,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还有涨幅,每亩预计产量在6千至8千斤。

  短短一年时间,该模式取得了可人的成绩,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公司计划继续扩大生产,准备把全县有意愿的涉农合作社都发展起来,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守土增收促发展。

  笔者在现场看到,大棚种植户正在喜摘黄瓜,一筐筐鲜嫩的黄瓜装车后运往广州江南果蔬批发市场。

  (二)大平渡口美如画,旅游扶贫建新家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从此生根

  浮云白日山川庄严温柔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华年从此停顿

  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

  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

  而明日

  明日又隔天涯

  ——席慕容《渡口》

  这一曲广为传唱的诗歌让我们想起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翠翠的故事也曾在这里上演,这里就是织金县群建村。

  群建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易守难攻,曾是烽火硝烟、诸侯割据的古战场,也曾是来往商客停泊的驿站和码头,多少生离死别爱恨情仇在这片古老的土地演绎。群建村,位于织金县大平乡东北角、座落于风景秀丽的东风湖畔,与素有“西南第一峰”之称的竹笋峰隔湖相望。时间犹如乌江水,流淌而去,曾经的优势变成劣势,交通闭塞成为阻碍群建村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的最大瓶颈。全村总面积586亩,耕地面积320亩。全村共有159户,549人,除1户汉族、1户彝族外全是苗族。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共83户252人,在花都区对口帮扶下,已脱贫39户139人,到2019年实现全面脱贫。

  往事越千年,新的时代新的气象,在党中央坚决摘掉贫困这顶帽子的思想指引下,织金县政府多方筹集资金、发动群众,开通了一条通往群建村的扶贫之路,投资千余万元,路面宽4.5米,全程1.5公里,大山深处的山水终于能展现世人面前。在道路开通以前,村里的油盐等生活基本物资都是靠人背马驼,翻山越岭,几天几夜才能从外面的集市背回村寨,公路开通后,一个小时即可直达织金县城。

  沿着这条宽阔的公路,笔者随邹璇部长一行来到古老而又年轻的苗寨。只见这里村寨依山临江而建、错落有致,家家户户庭院瓜果飘香,阳光映照下,清澈的乌江上倒映着蓝天白云,几艘渔船在古渡口往来穿梭、运送游客。扶贫干部祝武峰向邹璇部长介绍花都区帮扶群建村下一步规划: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旅游经济。计划两年内建立一个大型停车场,通过招商引资方式新建15栋木质民宿、铺设民宿连户道路1000平方米、绿化1000平方米、种植绿化树200株,大力发展民宿旅游,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三)苗绣蜡染永传承,文化扶贫联世界

  织金蜡染被誉为“世界上最精细的蜡染”、“指尖上的芭蕾”,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苗绣,更是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由于苗绣蜡染产品耗时长,原生产品单一,缺少设计感和生活实用性,市场窄,祖祖辈辈传承苗绣蜡染技艺的苗家妇女难以此维持生计,不得不放弃了苗绣蜡染手艺外出打工。

  在织金的544个行政村中,约有4万个会蜡染的绣娘、其中有7000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而在全织金县13.3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半数为女性。花都区专职扶贫干部祝武峰在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以蜡染扶贫为切入点”这个思路跃然于胸。祝武峰四处奔走、多方沟通交流,经过不懈努力,引进广州唯品会在织金县成立“唯爱·妈妈制造织金苗绣和蜡染合作社”,与织金县签订1000万元的订单。通过“电商+非遗+扶贫”模式,帮助当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妇女通过参与苗绣和蜡染手工艺品项目脱贫。能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苗家妇女回到家乡重操这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技艺。脱贫与非遗文化的传承在这里很好的融合。

  要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网络扶贫,是全国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新方式、新途径,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寻找到新契机。

  目前,全县已经拥有“贵州莫熙蜡染刺绣有限公司”、“贵州鸿达苗族蜡染刺绣公司”、“织金县官寨乡蔡群苗族蜡染刺绣有限公司”等一批实力企业,通过积极加强与妇基会、唯品会的合作,大力拓展省外、海外市场,厚积薄发的织金民族手工艺的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四)千年银杏白果村,党建扶贫得民心

  白果村位于织金县板桥乡东北面,四周青山环绕。村口屹立着一株千年“神树”——白果树,白果村因此得名。全村总人口2333人,劳动力1214人,占人口总数的46.5﹪,外出务工人数44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2﹪,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贫困人口266人。

  花都区专职扶贫干部祝武峰来到白果村之后,深入调研走访,了解最真实的致贫原因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最有效的脱贫手段。他带领和团结扶贫干部积极推动两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互访,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动“百企帮百村”。促使广东中和集团和板桥镇白果村建立结对关系,广东中和集团投资120万,将白果村打造成美丽乡村,新建室外LED屏、文化路灯等基础文化设施,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白果村的形象。通过花都区委和祝武峰的进一步努力,为织金争取到广东中和集团6.5亿元的投资项目,在织金板桥镇建设4000亩生态旅游绿化苗木生产基地,为帮助白果村村民稳步脱贫、奔向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花都区扶贫干部充分发挥东部地区智力资源的优势,“扶贫先扶智”,开设“新时期脱贫攻坚农民讲习所”,每周开展一次关于党的扶贫政策、科学技术的讲课,让东部挂职人员当好“传经送宝”的宣传员,传播新思想、传递正能量、传导好经验。此举深受村民的欢迎和支持,大家积极报名参加学习。其他村镇也纷纷效仿,开展“农民讲习所”,取得显著成效。

  结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真扶贫、扶真贫,是新时期对党员干部的新的要求。以祝武峰为代表的广州市花都区扶贫干部们始终牢记党中央关于打好打赢脱贫攻坚一系列指示精神,始终牢记扶贫干部的责任和使命,始终牢记“三个紧紧依靠”的工作原则,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忘我工作,舍小家为大家。将花都区对贵州省的扶贫帮扶项目件件落实、步步推进,取得实际成效,受到当地人民的交口称赞。其采取的实业扶贫、旅游扶贫、文化扶贫、党建扶贫等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责编:冯粒、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