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开启普惠金融战略发展新时代

2018年12月03日14:35 |
小字号

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时,中国建设银行(以下简称“建行”)启动普惠金融战略,可以说恰逢其时。

提高站位

深刻理解普惠金融战略的深远意义

普惠金融业务是落实中央部署的政治任务,是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民生的责任担当,是建行的重大战略选择,是赢得未来市场的重要战略调整安排。

普惠金融是新时代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普惠金融涉及小微、双创、扶贫、三农等领域,涵盖范围广泛,关系国民经济质量和效益,关系就业和民生改善,是解决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打好脱贫攻坚战、支持实体经济补短板、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践行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领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事业,党的十九大、全国经济和金融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均作出战略部署。国务院、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分别召开会议、组织调研、密集部署。激励普惠金融发展的配套政策频出,法治环境逐步完善。政策红利的释放,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传递了清晰的国家要求和政策导向,普惠金融业务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政治任务。同时,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普惠金融是建行作为国有大行的责任担当和使命

国有大型银行要有大格局、大担当,着力服务国家、服务人民。60多年来,建行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矢志不渝坚守“国家利益至上,服务建设为本”的理念,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国有大型银行兴行强国之路。尤其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民生领域发展、破解社会难点痛点问题等方面,建行义不容辞。

普惠金融正是一个对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业。小微企业贡献了60%的GDP、80%的就业、50%的税收和70%的创新,不仅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更是激励创新、带动投资、促进消费的“生力军”,是中国经济的新引擎、新动能。李克强总理强调,小企业是个大市场,业务潜力很大,要把支持小微企业看成一个大事业。通过发展普惠金融,要为国家实实在在解决一些社会痛点、民生难点问题。源于社会、回馈于社会,让艰苦创业的企业家们和广大人民群众有充分的获得感,这是建行一直坚持的优良传统和家国情怀,也是作为大国重器理应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普惠金融战略是建行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决策

从建行诞生之日起党和国家就把“建设”的使命赋予我们的肩头,“哪里有建设,哪里就有建设银行”,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一直是建行的传统定位和比较优势,“要买房,到建行”的品牌享誉至今。上世纪90年代中期,建行契合于短缺经济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时代背景,在向商业银行转轨的过程中寻找新定位、谋定新战略,在优势比较中提出实施以依托大行业、大企业为核心的“双大”经营战略,那是根据自身实际,审时度势作出的精准决策。该战略的实施成为推动建行繁荣发展的立行之本,成就了建行20多年的辉煌。

现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金融格局也不断改变,中国经济由投资拉动向消费驱动转变已经成型,经济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带来了市场新变化,在互联网和高科技发展的推动之下,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在很多领域发生了颠覆性改变。新的市场业态加速呈现。与此同时,一些传统领域产能过剩日益严重,在经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风险压力正在积聚,特别在金融领域表现突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成为当前三大攻坚战之首,下一步加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将更令我们压力倍增。

在此背景之下,我们必须看到这样三个趋势。第一,国民经济投资拉动的格局正在发生演变,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收益率近几年不断下降,在高储蓄率的背景下,消费驱动是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伴随着投资拉动的动能衰减和消费时代的到来,我们依赖的传统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明显减少,且持续产生的增量有限,房地产业也已发展到一定地步,余地可判。第二,金融新生业态在互联网技术的催生下快速诞生与迭代,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冲击很大,对我们来说“消失的银行”绝不是危言耸听。第三,目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出现严重偏差。在国民经济校正过程中,实体经济在供给侧改革中呈现生机,而“双小战略”是支持实体的金融服务,正逢其时。未来市场的快速成长,将更多地依赖于无数实体经济的新兴主体和成长主体。我们国家目前注册的市场主体近亿个,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不仅是一个量级概念,要知道未来更多的腾讯阿里都会在其中诞生成长。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些地区的例子。新中国成立很多靠重工业发展起来的城市,大项目居多,大企业聚集,不少城市都因为一两个大型企业而兴,老百姓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很幸福,但是多年过去了,现在再靠这个“大”字,结构调整机遇丢掉了,产业升级的感觉没有找好,市场培育无法充分。当市场深度开放,面对新的经济形态和高质量发展考验,无法适应,无力承接。这些地区的问题是很好的启发。应该认识到,大趋势有时是很残酷的,做“大”的业务已经习惯了,当大的风险向我们投放了阴影,当一场危机正一步步走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可能还在灰犀牛背上狂欢。今天,必须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一定要认识到我们正站在发展和衰落的关口,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经过反复研究,我们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面向蓝海、面向大众、面向草根,在巩固好传统优势的同时做出战略调整。为此我们提出普惠金融战略行动计划——即迅速实施“双小”战略。用“双小”与“住房租赁”“金融科技”相互形成战略支持。用“双小”连接和承接“双大”,用住房租赁连接和承接住房按揭,用金融科技连接和承接对公对私业务,这样无疑能够与原有优势形成融合,与外部市场形成链接,我们的竞争优势将形成差异性和综合性。“双小”战略指小行业、小企业。这个小行业,是指行业细分行业演进状态下的小行业,是细分市场基础上的小行业,这是专业化精细化的结果,并不是说是容量小的行业,因此并不代表小众市场,而是大众市场。而小企业,是指海量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这里面既有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也有代表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创新的,还有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这些目前相对弱势的企业没有被金融满足,但这些是国计民生,是未来发展,这里面商机巨大!大银行掌握着巨量的金融资源,一旦向中小微企业发力,必将极大改善这些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可以说,在新兴金融科技的支持下,传统的“二八”定律正在被颠覆。未来的金融,必将是得草根者得天下,我们要看到时代发展的大势。我们要不忘初心,保持我们传统业务的优势;同时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形势进行调整。

当前,我们正站在建行历史的转折点上,正处在一个跨度20年的历史性时刻,建行要顺应国家经济发展大势,主动变革,老树发新枝。战略调整不仅需要方法转变、模式转变,更需要观念转变、思想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演讲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普惠金融战略具有深远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发展普惠金融业务,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主动承接社会责任,顺应发展大势。

创新思维

深入把握普惠金融战略的科技属性

发展普惠金融(双小)业务不是靠良好的愿望,而是要靠能力。普惠金融战略的落脚点和实施核心就是平台经营、数据经营,以金融科技为支撑,由单一提供金融产品到搭建外部交互开放、内部充分整合的平台,进而为市场和客户服务,增强客户黏性和认同,产生流量和交易,拓广拓深经营空间和未来市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互联网思维,运用好平台经营模式,不断提高数据资产经营能力,打造金融新生态。

互联网思维。在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的不断发展背景下,需要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思考。以前以客户为中心,其实是以客户价值为中心,选择高净值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帮助客户提升价值。而互联网时代,以客户为中心,是以客户关系为中心,谁能吸引更多的客户沉淀,谁能建立更加广泛的、稳定的客户联系,谁就能赢得大数据和大市场。

服务平台建设。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特点是大数据、零距离、透明、分享、易操作,实施方式即平台经营。要以平台经营模式做实普惠金融战略,即由建行搭台,各方唱戏,与各类用户、各种场景深入连接,多方融入、共享交互,集聚客群,经营“内容”,生成“流量”,从而实现数据的积累,再把数据作为一种资产来经营,创造更丰富的内容,进一步增强客户黏性,产生更多的流量,实现良性循环。平台经营模式在建行已有成功案例,比如,建行推出的住房租赁蓝海项目,既是落实中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要求,也是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一经打造出,发展的如火如荼,并且有了进一步的深化连接。同时,建信金融科技公司成立,意在搭建同业合作共享平台,服务社会,打造同业合作生态。

“双小”战略推进模式与“双大”的根本不同在于平台建设。双大更多是个性化服务,而“双小”则在于平台上的资源整合。因为客户需要的不仅仅是个别产品服务,而是一个全方位的金融生态。要以金融科技应用为支撑,通过客户聚合、场景接入、数据集成,输出产品,实现服务。这个平台一定是开放的,要走出去、引进来,将普惠客群、银行同业、地方政府、核心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等迁入进来,“多位一体”,实时交互。要融入客户生产生活场景,与住房、购车、餐饮、出行等服务应用连接,挖掘潜在商机。精准定标客群,解决“痛点”,切中要害,实现“大片”客户的快速接入,引导和创造客户需求。普惠金融平台,面向客户的是金融产品、交易服务、综合服务等。可搭建基于客户视角的金融产品超市,形成供应齐全、优势突出、组合多元的产品体系,满足客户信贷融资、资金结算、投资理财、在线ERP、融资与融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金融需求。运用区块链技术,促进传统贸易融资向依托产业链的“交易金融”模式跨越,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三流闭环”,持续开展数据挖掘利用,扩大客户服务范围。还可以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包括孵化服务、咨询服务与成长型服务等。

大数据应用。普惠金融平台的载体是跨越各种终端设备的,比如电脑、手机、甚至未来智能穿戴设备。后台支撑的是全方位打通的系统,以及开放式接入的各类数据及数据挖掘应用。用户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接入平台,均能实现客户信息同步整合,实现多点触发,集成管理。平台内沉淀积累的数据信息是建行未来的重要资产,以企业级视角,分析挖掘数据价值,支持客户精准营销、产品创新优化、精细风险管控、客户维护与价值创造、流程效率改进等多维功能,打造数字化管理条件下的竞争优势。

抓紧布局

推进普惠金融战略的实施

健全体制机制 构建普惠金融的新格局

建立适合的业务经营机制。未来,建行普惠金融客户将形成可观量级,这对目前的经营体制带来不小的挑战。客户经营管理不好,不仅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更容易出风险。要着力推进一体化经营、综合化服务和系统化管理。加强与普惠各类市场客户的衔接,强化中后台支持保障,深化客户关系管理。目前,总行、分行、支行“三级”普惠金融垂直组织架构已经形成,但是机构设置不能停留在挂牌上。总行已责成有关部门近期下发文件,明确职责和经营定位,强化责任落地,确保建立结构完整、职责清晰的普惠金融组织架构体系。

充分整合人力资源。金融科技的发展节省了大量柜台工作人员。而普惠金融客户群体分布广泛,且多扎根在基层,因此,前端营销渠道要铺开,正可充分借力网点人员的释放,提高复合型客户服务能力。这样既解决客户数量众多与我行专职 人员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推动普惠金融服务机构向基层网点 及县域、农村延伸,扩大服务覆盖面,同时也为大量的一线工 作人员提供了职业生涯发展的好机会。

搭建普惠金融研究体系。实际上普惠金融是一个国际化的大课题。在普惠金融领域里,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国有大银行更应有所发现有所突破。为此,我们将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普惠金融研究智库,并加强应用,使建行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普惠金融研究的领先者、推动者和影响者。

配置战略资源 形成发展合力

2018年,建行党委下决心全力推进普惠金融业务,在落实银保监会“五专”经营机制的基础上,形成相对完整的普惠金融政策体系,与普惠金融战略定位、经营发展需求及监管要求相适应,促进普惠金融业务专业专注专营。

首先,针对普惠金融业务快速增长需要,专项配置普惠金融贷款规模。其次,要建立起符合普惠金融业务特点的专项绩效考核制度。把能不能运用互联网思维,能不能迅速把普惠金融抓出成效作为衡量各分支行一把手是否具有现代银行领导素质的重要指标。普惠金融客户很多都非建行传统擅长经营的领域,是新兴主体、新产业、新业态,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研究,信贷管理制度、审批制度要创新,要契合客户特点,跟上业务发展的要求,也要订立相关的考核指标。

加强风控管理 确保业务高质量发展

普惠金融的客户群庞大,业务相对复杂,面临着经营风险、市场风险,甚至声誉风险。我们必须保持头脑清醒。

风险控制是银行的生命线,做好风控工作,需要换一种“打法”,过去传统的那套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方式实践证明是控制不了风险的,绝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要建立新的控险模式。大数据和互联网、智能技术提供了零售业务新的风控技术的条件。事实上,平台建设才是解决风险管控全过程的有效途径。将与各有关方、内外部信息平台对接,在场景服务中全面收集各类信息,做到能够真正“了解客户”,强化大数据应用。要以“全面管、主动管”的原则,以钉钉子的精神,实施全流程主动管控,提升风险识别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做到能看得见、理得清、控得住。

加快普惠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战略确定后,干部是决定因素。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普惠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障。我们将在普惠金融平台上培养一大批拥有创新精神和技术能力的人才,承担起下一个二十年建行发展的重任。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责编:赵爽、杨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