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品牌这样炼成(庆祝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三名员工眼里的造车之路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吉利集团从无技术、无资金、无人才的“土作坊”起步,走出一条推动国产汽车工业全球化战略、让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造车之路。
技术质量员吕义聪:品质,核心竞争力
晚上10点,位于浙江台州的吉利汽车路桥基地依旧灯火通明。流水线上,待装车辆呈“一字形”排列,井然有序向前传送。车间里,一个穿制服的年轻人,一手拿着笔记本一手执笔穿梭其中。无论走到哪里,他的身边总围着许多人。
他在吉利集团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他是吕义聪,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作为一名80后汽车技术质量员,多年来练就了一手绝活:一辆汽车1200多个整装配件,他可在两天之内组装出一辆整车;单凭耳朵就能准确辨别40多种声音分别代表什么故障。
这身本事是咋练成的?吕义聪记得,2004年他刚进厂,老师傅反复强调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他将这些话深深印在心里,不断修炼“内功”。2011年6月,吕义聪转岗进入公司技术质量科。虽然只有高中学历,但他爱观察、爱学习,异常刻苦。担任技术质量员期间,吕义聪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还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
现在,吕义聪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新的研究课题是如何提高产品的感知质量。简单来说,就是在产品尺寸、质量都合格的前提下,怎么最大程度提升顾客对产品的好感度。
吕义聪记得,在接受书福奖时,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对他说:“吉利战略转型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抓技术、抓质量,这些都离不开每一位一线员工的素质提升。”
研究院副院长严永贵:技术,企业之魂
走进位于浙江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吉利汽车研究院总部,白色基调的大楼内,开放式设计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楼咖啡厅里,坐满了正在交谈的中外工程师们。
这个被业内称为“龙湾”的吉利汽车研发大本营,2016年正式投入使用,占地415亩。每年开发5款新车型、3款发动机及3款变速箱;整车试制每年规划2400台。
“这里有国内目前最先进的研发技术中心、整车试验中心、动力总成试验中心、整车试制中心,能够进行汽车关键零部件试验和总成试验,新能源电机的性能试验等。”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吉利品牌研究院副院长严永贵告诉记者。
严永贵回忆,2004年,在开发吉利自由舰三厢轿车时,技术力量薄弱,设备也有限。
如今,在吉利品牌研究院的K&C操稳试验室,从国外进口了一台双轴K&C试验台,产品研发初始阶段,对整车底盘、悬架、车身操控性、方向指向精准性进行调校。利用CAE仿真数据,可以推断弹簧、车架等的设置是否合理,再通过调整悬架的刚度、减震器的阻尼等具体调校手段,结合中方和瑞典专家的主观评价,最终达到符合车辆定位的悬挂和操控设定。
今年9月上市的吉利缤瑞,严永贵参与了整个研发过程。他记得,为了把车载音响系统尽量做到极致,他带着研发团队专门去音乐会现场体会、感受真实的音质效果,以找到开发、调试系统的方向及目标。
现在,吉利在杭州、宁波、瑞典哥德堡和英国考文垂设立了四大研发中心,在上海、哥德堡、西班牙巴塞罗那和美国洛杉矶设立了四大造型中心,研发投入近百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0%至1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努力,吉利汽车发生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部分车型已经进军欧美市场。”严永贵自豪地说。
人力资源部长董大伟:人才,发展基石
吉利集团创立于1986年,1997年正式进军汽车行业。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夕,吉利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2007年5月,吉利汽车进入战略转型期,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转向“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从“低价战略”向“技术领先”战略转型。2014年吉利再次实施品牌战略转型:要造每个人的精品车,“让中国的汽车跑遍世界”。
实现跨越式发展,首要是人才。
李书福有个经典的“人才森林”理论:“一方面通过引进外部高端人才,形成人才大树,并提供良好的阳光雨露环境,使其扎根于吉利;另一方面通过内部培养,形成一棵棵人才小树,最终共同成长为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生态调节功能的吉利人才森林。”
15年前,位于台州临海的吉利汽车研究院只有300多人,以本土人员为主,主要来自五金、机械等相关企业。如今,研究院员工已达8500人,其中技术专家就有400多人。
“吉利有句话,人才创新的成败决定了吉利战略的成败。”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董大伟告诉记者,目前,吉利总的研发和工程技术人员超过2万人,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外籍研发人员近3000人。
人才兴,企业兴。2017年,吉利汽车总销量124.7万辆,营业收入达928亿元。目前,吉利资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员工总数超过8万人,连续6年进入世界500强。
《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07日 01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