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当90后编辑遇上“90后”经济学家:仰之弥高,敬之愈深

封面新闻记者 张想玲 梁波 摄影 雷远东 樊凌峰
2018年12月22日22:02 | 来源:封面新闻
小字号
原标题:当90后编辑遇上“90后”经济学家:仰之弥高,敬之愈深

今年93岁的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刘诗白,一直有颗年轻的心。自称“90后”的他思维缜密、逻辑流畅,读书写字笔耕不辍,耍起智能设备和社交软件,比如ipad和微信自然不在话下。无独有偶,负责这次《刘诗白选集》部分编辑工作的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张东升也是90后。

从2017年初次见面到如今《选集》正式出版。近两年时间的接触,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让张东升坦言,对普通的年轻编辑,依然保持着非常谦和、耐心的态度,他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和蔼亲切的邻家老人一样。“仰之弥高,敬之愈深。”

两年前《刘诗白选集》出版工作正式启动。张东升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刘诗白老先生。

他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老先生时的情景。2017年9月初,张东升跟着几位出版社领导在西南财经大学与财大的几位审稿老师一起讨论《选集》的出版工作,当天开会之前听财大老师说老先生要来参会。果然,没过多久,老先生便从门口进来,只见他头发全白,但依然精神矍铄,步伐平稳。在简单互相介绍后,老先生首先就是连连表示感谢,向参与出版工作的各方表达感激之意。接着他又与大家谈起出版有关事宜。“那时我便觉得他为人谦逊,思路清晰,耳聪目明,浑然不似一位鲐背之年的老人。”

张东升说,老先生虽年事已高,但身体却还颇为硬朗,记忆力也不错,谈起稿子总能说的头头是道。有一次在谈起稿件的时候,老先生突然问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通货膨胀”的文章,他自己曾写过两篇,都发表在《江西社会科学》,前一篇是90年的,后一篇是91年的,稿子里怎么只有一篇?

“突然说起这么详细的一个问题,我有些措手不及,以为漏掉了重要的论文,便答应老先生会补上。”张东升事后查稿件时才发现,原来并不是漏了文章,而是由于文章按时间顺序编排,因此这两篇文章便分开了,没有放在一起。“我赶忙向老先生解释了这一情况,对他的记忆力既是佩服,又有些惊讶。”

作为一名编辑,张东升说,在《刘诗白选集》编辑的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先生严谨而又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选集》中,除自然哲学卷和未刊稿卷论文多为手稿外,其余各卷论文与专著大多是曾经出版过的。整套书一共有近500万字,除了要经过出版社三审之外,还要由西南财大的专家通读全稿,然后老先生再翻阅各卷。再这样的情况下,老先生依然细细地翻看了全部书稿,除了对审校环节的改动加以确认,对个别疑问进行解答外,还对不少内容再次做了删改,一些地方还加了批注。

《选集》各卷,少的大约二三十万字,多的要分上下册,则有五六十万字。但长则十余日,短则一周,老先生总能将稿子交回。“我记的最清楚的是自然哲学笔记那一卷,老先生将稿子交给我们之后,有一天又突然给我打来一个电话,说那一卷中还有要改的地方。我看过老先生托人送来的一页稿子才知道,原来他交回这一卷前,留了一份复印稿,后来又突然发现还有一处还要改几个字,便这一页修改后又拿给我。”张东升坦言,其实在我看来,这一处修改,其间的差别极其细微,但也就是在这种细微之处,才更能体会到老先生对待学问的严谨和认真的态度。

在整套图书的编辑过程中,老先生曾无数次提到要精益求精,就在全书付印的前几天,他还提出,要再读一读序言,才放得下心来。"编辑这个职业,尤其需要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刘诗白老先生和他的智慧与精神,也将激励着我在编辑工作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责编: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