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2021中国经济新观察”系列报道四

敢为人先挺进科研“无人区” 扎实落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王绍绍
2021年12月16日11:15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

近日,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提到,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要敢为人先挺进科学研究‘无人区’,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多位业界人士接受人民网财经采访时表示,要重点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深化产学研结合,让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组成的创新联合体形成合力。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在新征程上,如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当下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强大的基础研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提和根基,要重视凝练生产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引导更多科研人员开展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突破解决国家发展中面临的各类科技难题。

“要把握科技创新发展新态势,将加速赶超和引领作为发展重点,在一些重大前沿领域超前规划、布局,提前策动。”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洋表示,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mediafile/pic/20211216/51/14119393443703791699.jpg

工作人员对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样品进行杂质检测。图片来源:新华社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我国疫苗成功上市的背后,离不开科研人员背后付出的汗水与努力。他们身穿厚厚的防护服,在实验室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冒着生命危险与病源零距离接触,在疫苗进入临床试验之前,科研人员甚至以身试药……最终取得在核心技术攻关中占据主动权。

造纸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但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小视。为了把造纸污染和设备落后两大难题彻底解决,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双飞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造纸过程的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其中,“大型二氧化氯制备系统及纸浆无元素氯漂白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解决了我国纸浆清洁漂白的关键技术难题,成为国际上该领域的主流技术。

“科研创新模式对于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意义重大。”刘洋建议,应打破现有科研创新模式的束缚,不断探索有利于科研创新的模式和机制。例如,在基础理论研究探索方面,鼓励在科学前沿做出重大原始创新的小团队“尖兵突破”模式;在工程应用研究探索方面,鼓励解决国家重大现实需求的大团队“集体攻关”模式。

深化产学研结合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

今年以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提速。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增长13.6%。

如何才能让产学研更为深度地结合?刘洋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由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组成的创新联合体形成合力,即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与有效引导,院校聚焦人才培养与核心技术突破,企业实现集成创新与应用落地。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技术的落地,车路协同已经成为智能交通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2021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全球首个车路协同DAIR-V2X数据集正式发布,该数据集由科研机构和市场主体共同研发,是全球首个基于真实道路场景打造的车路协同数据集。

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承担着开发、转化、应用和推广的职能,要强化企业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主体地位。刘洋表示,企业要主动贴近市场,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提供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益。

“目前,院校与企业的衔接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在人才培养、技术突破、知识产权等方面,部分院校的体制机制难以适应以科技企业为创新主体的需求,在将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刘洋说。

刘洋建议,可以选择或建立一批新型科研机构作为试点,基于院校,面向产业,着重培养一批既懂科研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大胆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然后将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科技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嫦娥”飞天到“蛟龙”探海,从“天眼”探空到“墨子”传信,从页岩气勘探到量子计算机研发,这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离不开我国科研工作者们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攻关,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褚君浩看来,人才发展与科技创新是相互成就的关系,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最为宝贵的财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步入发展崛起关键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高文书认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步伐加快,对科技创新路径、人才战略提出新要求。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现代化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要,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构建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具有强大的人力资源数量优势,但人力资本水平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高文书看来,我国每百万人口科学家与工程师的人数与很多国家相比差距还不小,全部人口中大学生的比例还比较低。当前,研发人员密度与国际相比仍不高,创新型人才储备有限,目前还存在不小的缺口。

如何加强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对此,高文书建议,要建立与创新发展相适应的科研人才计划和政策体系,促进支持方式从临时性的物质精神奖励向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转变;建立有利于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制度环境,加快薪酬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完善有利于人才横向和纵向流动的机制,改进人才引进机制,增加用人单位的自主权,积极发挥市场选人和评价的作用,提高人才引进的效率和效益。

“与此同时,还要建立有利于激励企业家创新的市场机制,加强对企业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以市场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强化创新型人才激励。”高文书说。

(责编:罗知之、高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