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乡村振兴·中国力量”系列访谈
杨帆:提亮特色 产融提速 城乡互促 合力建设和美乡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梯次推进,人民网于近日推出“乡村振兴·中国力量”系列访谈。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帆做客该栏目,她介绍说,近年来宁强县持续发力特色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拓展产业链、壮大集体经济加速三产融合,在城乡资源互融、功能互补中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建设一个更和美、有活力的宁强县而不断探索。
挖特色促就业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宁强县在脱贫摘帽后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成为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杨帆说,全县围绕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建设、生态环保、乡风文明等方面开展探索与尝试。
在特色产业方面,宁强依托“秦巴天然药库”的地理优势,持续大力发展以天麻、淫羊藿、华细辛为主的中药材,并发展高山有机茶叶、食用菌等主导产业,“现已打造示范园区145个,综合产值突破37亿元;宁强天麻、宁强香菇、宁强茶叶都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产业发展的推动下,当地群众收入大幅提升。据杨帆介绍,全县通过探索订单生产保底回收、产业园区示范带动、资源资产入股分红、菌业托管畜禽寄养、中蜂养殖借蜂还蜂、茶园管理反租倒包、新兴经济电商带动、休闲旅游民宿引领等多种产业帮扶模式,促进就业、创业。
近年来,宁强县也在持续推进乡村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全县大力新建改建供水工程,加大电力农网改造和通村、通组硬化路建设力度;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开展矿山生态修复、镇村垃圾污水处理、加强水源保护和流域治理等工作。“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宁强,正在建设‘生活美、田园美、村庄美’的美丽家园”。
物质环境得到改善,精神文化氛围也要营造起来。“全县已建成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18个,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杨帆说。
多维拓展产业链 塑造三产融合新格局
乡村振兴看产业,产业发展要做好融合文章。对此,杨帆认为,要从延伸产业链并提升价值,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发力。
杨帆分享了宁强县抓好产业发展的有关探索。她说,近年来,宁强县在坚持大产业观的基础上,纵横双向发力。纵向上,以销售带动种植、加工,以科技赋能农业产业,通过构建有基地、有技术、有加工、有冷链、有商品、有销售、有效益的良好产业生态,打通了集合产品研发、原料供应、技术服务、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产品展销等一体的闭环式全产业链;在横向上,以融合赋能农业产业,致力打造科技型、产业型、生态型、观光型、休闲型相互融合的“农业+”产业体系,“全县规划建设农耕研学、亲子游乐、体验营地、特色美食、矿土育苗、共享农场等31个特色园区,期望以特色产业链条打开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宁强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该县借鉴以往单个村发展集体经济单打独斗、规模不大、效益不高等情况,探索出资源优势拓展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盘活存量资产型、村村抱团联建型、村企合作共建型、农旅融合发展型、电商直播带动型等集体经济提质新路径,以完善利益联结增强村“造血”功能,“带动全县200个行政村均实现集体经济‘破10万’,有力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村财增量”。
融资源补功能 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的准则,也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手段。杨帆介绍,宁强县围绕繁荣城市、激活乡村,从三个方面推动城乡功能衔接互补、资源均衡配置。
一是坚持特色致胜,实现城乡联动互促。宁强结合“汉江之源·羌族故里”的地域文化优势,以打造“羌文化特色县城建设示范县”为目标,编制了羌文化特色县城建设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县城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同时支持各镇街依托生态旅游、农特产品加工、现代物流等多元业态,“‘小县优城、一城多核’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初见成效”。
二是坚持普惠均衡,实现城乡资源共享。杨帆介绍,全县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力争疏通堵点:教育方面,以“1+N”方式组建30个教育集团,以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的形式让城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医疗方面,组建以2家县级二甲医院为总院、18家镇卫生院为分院的两大县域紧密型医共体,让群众在家门口病有所医;养老方面,建成区域性敬老院5个、社会化医养中心2个、农村幸福院132个,让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得到保障。
三是坚持一体建设,实现城乡融合共进。宁强县近年来逐步打开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环卫一体化、供水一体化的新局面。并积极完善所有镇街电商服务站点和物流代办点,“打通了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产销外运‘最初一公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