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杨迪 郝帅
2024年03月07日15:10 来源:人民网
编者按: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随着2024年全国两会拉开序幕,来自各地区各领域的代表委员带着全体人民的心声与期盼,走到参政议政的舞台中央。他们直面热点议题、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在会场内外留下精彩的瞬间。为此,人民网策划推出《两会“热”镜头》融媒体系列报道,以“热”视角传递两会“强观点”,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摇旗呐喊,助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3月5日上午,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介绍,202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9万亿斤,比上年增产177.6亿斤。
6日下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在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再次提及,通过扩大面积、提高单产,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9万亿斤。
到2023年,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了“二十连丰”。202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预期目标仍明确在1.3万亿斤以上。
为什么粮食产量会被反复提及?粮食连年丰收,是否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
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齐扎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复杂严峻,我国粮食生产既面临气候变化、国际冲突等外部风险,也存在生态压力大等内部挑战。满足国内持续增长的粮食需求,还需着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在保证种植面积的同时提升单位产量,才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多种粮、种好粮,保证市场充足供应、保证口粮绝对安全,是我们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懈怠。”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主席蓝绍敏在7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如是发言。他建议,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从扩大“增量”、定好“标准”、建强“产业”、强化“刚性”等多个方面考虑政策设计,进一步提高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围绕粮食生产的关键,抓好耕地、攥紧种子、提高种粮农民和主产区“两个积极性”……一系列实招、硬招已在紧密部署。
“两会@你”系列融媒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