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十四物”系列报道之六——
科技筑巢 千头牦牛在高原“哞”幸福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小杜,你快看,牛舍温度稳在10℃,氨气浓度也正常!”清晨的青海省大通牦牛种牛场内,场长殷满财指着墙上的显示屏,兴奋地跟牧工杜师傅分享着数据。这份冬日里的省心,源于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昭辉教授团队手里的两项发明专利——“一种牦牛热回收通风系统”与“一种智能控温牦牛热回收通风系统”。
寒风掠过高原牧场,牛舍里却暖意融融。殷满财告诉记者,这样的温暖场景,放在几年前是不敢想象的。“以前一到冬天,牛舍温度基本在-7℃左右,冷得能结冰。”他回忆道,低温环境下,犊牦牛总生病、长得慢,牧工们看着心疼却没好办法。现在,牦牛也能在寒冬里安稳“享福”了。

青海省大通牦牛种牛场场长殷满财在牛舍内查看牦牛的饲喂与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这场“逆袭”背后,藏着牛舍里的“科技密码”,更书写着“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赋能产业发展的鲜活故事。
走进大通种牛场的牦牛舍,棚舍里满是“黑科技”:顶部、墙体、角落布着各种管道和小巧的传感器,像一个个“神经末梢”。“这些小家伙能实时测温度、湿度、氨气,连风速和光照都能盯牢。”殷满财指着传感器介绍。
对比过去,这样的智能化管理堪称“脱胎换骨”。“以前养牛全凭经验,一千头牦牛至少需要6到7个牧工围着转。”殷满财感慨,寒冬里,大家靠经验开窗、盖帘,手冻得通红,牛舍温度还是难以保障。“现在不一样了,2个牧工就能搞定所有事,手机上点一点,就能远程调节设备。”系统启用后,冬季舍内温度提升5~7℃,环境稳定性提高30%,能耗降低约20%,犊牦牛平均日增重更是提高了10%以上。
在众多“黑科技”中,无应激快速称重系统最让殷满财惊艳。“牦牛性子‘调皮’,以前称一头牛,得三四个人围着赶,牛应激得乱动乱撞,称重数据还不准。”他指着牛舍出口的电子地感板说,“现在牦牛只要慢慢走过去,4秒就能完成称重,系统还能自动识别牛的编号、上传体重数据,又快又准。”

牧场内的“智慧牧场控制系统”等设备有序排布。受访者供图
这些改变养殖模式的“黑科技”,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着实打实的知识产权支撑:除了陈昭辉教授团队的前述两项发明专利,还有“Lora环境数据低功耗传输系统”“畜舍环境多源数据采集系统”两项软件著作权。
“高原畜牧业要提质,不能光靠‘硬扛’,得用科技给牦牛建个‘温暖的家’。”陈昭辉介绍,为了让技术适配高原低温、低氧的特殊环境,研发团队反复测试传感器的抗冻性,不断调整暖风机的供热效率。“我们就想让这些设备在高原真正‘扎下根’,实实在在帮牧民解决养殖难题。”
如今,这套针对高原牦牛的智能养殖技术体系,已在青海、西藏等地的多个高原牦牛养殖场示范推广,越来越多的牦牛享受到了“科技福利”,牧民尝到了科技养殖的甜头。而这,正是“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赋能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为高原牦牛智能养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的两项专利证书。受访者供图
从“沉睡的专利”到“流动的资本”,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一环。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近年来在推动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方面展现出强劲势头。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全国27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完成了全部存量专利的盘点与价值分析,筛选出68万件发明专利纳入可转化专利资源库,并与45万家企业开展精准对接;高校和科研机构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达12.7万次。
不仅如此,2020年至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从80.05分提升至82.36分,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更是提前实现“十四五”目标。一组组数据背后,是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更是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跨越。
如今,知识产权已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既以逐步完善的保护机制唤醒各行业的全新价值,让创新成果有“保障”;又凭借着激励作用催生出众多新业态、新模式,为推动赋能各行业高质量发展,释放新活力、注入强动能。
夕阳间,大通种牛场的传感器闪烁着微光,映照着悠闲吃草的牦牛。殷满财望着眼前的景象,笑容格外真切:“以前哪敢想,养牛能这么省心!有了这些专利技术,咱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从青藏高原的智能牧场到江南水乡的智慧农田,从高原牦牛的“温暖之家”到田间作物的“科技守护”,14亿中国人的饭碗里,盛满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味道”和“创新分量”。“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不仅让传统产业持续焕新,更将科技的温度与力量,源源不断传递到乡村振兴的每一片土地、每一个角落,书写着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篇章。
【相关阅读】
“十四五·十四物”系列报道: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