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力四射,智算中心如何“冷”静应对?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人民网北京10月29日电 (记者栗翘楚)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正推动智算产业全面发展。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及“东数西算”工程的深入推进,“数字经济”正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热词,各地智算中心园区也拔地而起。IDC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AI IaaS市场同比增长122.4%,智算中心建设随之进入高速发展期。
与此同时,高功率密度、极速交付、绿色低碳与安全可靠成为智算中心建设需要跨越的新挑战,促使数据中心设计规划向“超前规划,提前布局”演进,其物理形态、技术标准和建设模式也在快速迭代。
当前,AI算力密度的跃升,对传统数据中心架构提出了严峻挑战。华为中国数字能源数据中心能源拓展部部长石忆表示:“‘标准化+模块化分布式架构’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高密部署下的兼容性、弹性与成本难题。相比传统集中式或固化架构,我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通过架构创新,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从而实现长期的敏捷与成本最优。”
传统数据中心建设周期长达18至24个月,而如今行业客户普遍要求6到12个月内建成。石忆介绍,华为的全预制化、模块化解决方案将建设周期缩短至6个月甚至更短。所有部件在工厂预制、测试,现场仅需简单拼装,像搭积木一样快速构建数据中心,助力企业抢占市场先机,将时间门槛转化为发展优势。
作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核心基础设施,风云三号数据中心采用全栈自主创新解决方案,构建起安全可靠、高效智能的算力底座。据了解,项目采用4套华为FusionModule2000智能微模块,通过模块化设计和一体化集成,实现一站式按需部署,缩短了交付周期,满足业务快速上线需求。
石忆介绍:“在制冷方面,面对AI算力带来的能耗与安全挑战,间接蒸发冷却解决方案不仅通过利用自然冷源大幅降低PUE,更采用了N+1的冗余架构,确保了在极致节能的同时,保障制冷系统的可靠性。”
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将智算中心的电力需求推入了一个全新的量级。过去,一个数十兆瓦的数据中心已堪称大型。现在,一个大型智算中心的规划容量动辄达到数百兆瓦甚至吉瓦级别,其耗电量堪比一个数十万人口的中小型城市。有数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数据中心的年耗电量可能达到约4000亿至6000亿千瓦时。
“传统数据中心单机柜功率通常在4kW至10kW,而当前AI集群的机柜功率密度已普遍达到20kW至50kW,并迅速向200kW迈进。”在石忆看来,这种跃升不仅是对供电系统的极限压力测试,更是对散热技术的严峻考验,液冷等新型散热技术正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安全可靠是智算中心建设不可动摇的基石。“保障设备安全的终极目标,正是为了确保业务连续性。”石忆表示,华为引入的“最小故障域”理念,实现从“粗放式冗余”到“精细化免疫”的演进,传统思路类似为整栋大楼配备强大的消防系统,一旦某个房间起火,系统会启动扑灭,但整个大楼的业务可能都会受到波及甚至中断。而“最小故障域”理念,旨在为每个房间建立防火隔断和独立的灭火装置,确保火情在发生的瞬间就被控制在最小的单元内,其他所有房间的业务完全不受影响。
业内分析认为,从东部的智算集群到西部的绿色算力基地,新一代智算中心正重塑中国算力地理格局。AI算力竞争的下半场,“胜负手”不再仅仅是算力规模,更是建设速度、能耗指标与安全可靠性的综合较量。未来智算中心将沿着泛在化、自进化、可持续、可信赖的方向演进,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