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改革:政府需“放权”--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股票频道

  

中国金融改革:政府需“放权”

■ 本报见习记者 陈莎莎 发自上海

2013年06月28日08:10    来源:国际金融报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

  中国经济建设和金融改革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深层次结构性挑战,外部世界也“风雨交加”,世界政经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各经济体应对危机进入新一轮动荡和调整期,在这一新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将产生怎样的新变化?中国金融改革又该如何转型升级?而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的最好时机是否已经来到?6月27日,上海陆家嘴论坛开幕,政府首脑、金融机构、企业领袖以及专家学者,正在进行深入探索。

  格局篇

  全球经济复苏尚需时日

  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国家发改委国际经济金融研究室主任姚淑梅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太乐观,她分析,“总体上判断,从目前情况来看,接下来一年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仍较疲弱,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可能持平或略低于去年。”

  根据世界银行和全球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的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略低于去年。“6月初世界银行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2%,比去年低0.1个百分点。”而且经济增长预期还可能进一步调低,“IMF(全球货币基金组织)9月份可能也会调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姚淑梅表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也对全球经济增长缺乏动力表示担忧,“外贸拉动不足,而内需又没有能够真正开发出来。”

  【美国】

  美国经济或成全球亮点

  在今年稳定复苏的基础上,美国经济明年会有比较好的表现,经济可能会实现较为强劲的复苏,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最新修正后的美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1.8%,增幅小于此前初值。英国《金融时报》6月26日报道称,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速远未达到此前预期,这或将使美联储重新考虑其削减购的计划。

  《金融时报》称,GDP实际增速与预测增速的悬殊表明美国经济依旧未摆脱萧条状态。然而,美联储官员认为,第一季度的数据是对美国过往经济状况的反应,美国经济仍有望在本年度内迎来大幅增长。

  美联储官员的观点在本周公布的屋市场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中得到了印证。美国住建筑商协会公布的6月份房地产市场指数攀升至52,较5月份高8点。同时,美国经济研究机构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6月25日公布的报告显示,6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前一月的74.3升至81.4,明显好于市场预期。

  姚淑梅也对美国经济的复苏表达了乐观态度,“在今年稳定复苏的基础上,美国经济明年会有比较好的表现,经济可能会实现较为强劲的复苏,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孙立坚则进一步提醒,“美国要全面复苏,这个迹象在今年、明年都还看不到。目前复苏的层面在资本密集、知识密集、科技密集的行业还不错,但要解决美国内需的问题,需要靠美国就业率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目前仍然难以解决,美国现在还指望着外国帮助其拉动国内消费。”

  【欧洲】

  欧洲经济呈复苏转机

  随着外需好转、财政紧缩压力放缓、内部结构调整效应逐步显现,欧元区明年经济将实现正增长

  对于欧洲经济问题,业界存在分歧。6月25日,欧洲央行执委利卡宁表示,金融危机以来,欧元区经济复苏一直比较缓慢。利卡宁声称,“从金融危机中学到的第一课是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复苏较为缓慢,第二课是建立在永远依靠不断增长的务上的经济增长不会持续。”

  从近期的数据来看,欧洲经济呈现转机。6月份,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明显高于预期。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由5月份的-21.9升至-18.8,欧盟27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2回升至-17.5。

  中国银行更是在6月26日发布2013年第三季度全球经济金融展望季报。报告认为,第三季度欧洲经济整体上有望逐步走出衰退状态,三大因素推动欧洲经济开始复苏。预计欧元区和英国GDP环比增速分别为0.5%和1.5%。

  姚淑梅也表达了较为乐观的态度,她认为,欧洲将实现正增长,“随着外需好转、财政紧缩压力放缓、内部结构调整效应逐步显现,欧元区明年经济将实现正增长。”

  不过,也有业界人士对于欧洲经济的复苏持谨慎态度。孙立坚用“一塌糊涂”毫不留情地表达他对欧洲经济的强烈担忧。孙立坚认为,“欧洲要有突破口的话,只能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然而,目前还看不到欧洲一体化的一丝曙光。”

  “德国还可以考虑一下,要投资其他欧洲国家,我劝中国企业一定要慎重。”孙立坚甚至作出如此“毫不客气”的判断,他提醒中国企业投资海外或者发展海外市场时,不要被欧洲现在对中国投资的热烈欢迎态度而冲昏了头脑。

  【日本】

  “安倍经济学”效果不乐观

  目前日本经济表现主要依赖于安倍经济学的支撑,但鉴于日本政府债务已不可持续,安倍扩张财政政策加重政府债务负担

  日本经济已经不被考虑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拉动力量,至少在目前来看,日本维持好本国经济稳定就已经是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安培经济学对日本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乐观,明年日本经济很难实现强劲复苏,估计仍呈现低速增长。”姚淑梅判断。

  2012年11月中旬,随着日本参议院选举进入实质性阶段,安倍提出以摆脱通货紧缩为目标的刺激经济政策进入人们视野。“安倍经济学”包括三项基本方针,即大胆的金融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鼓励民间投资的增长战略。具体的政策包括2%的通货膨胀目标、日元升值修正、无限量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规模公共投资、政策利率负值化以及日本银行法修订等。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目前安倍经济学的主导,导致日本经济呈现极强的不确定性,安倍经济学到底能走多远,是令人担心的问题。

  在孙立坚看来,“安倍极力推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内旨在保持日本企业资金成本的优势,对外则为了维护日元贬值的趋势以确保日本国际竞争力不被欧美国家的货币泛滥所扼杀。”

  “日本经济形势很不确定,目前日本经济表现主要依赖于安倍经济学的支撑,但鉴于日本政府债务已不可持续,安倍扩张财政政策加重政府债务负担。”姚淑梅称,“激进货币政策能否在推高通胀的同时保持债券市场稳定也存在不确定性。”

  【中国】

  实体是中国经济着力点

  盲目要求企业产业升级,提高福利,人为升高实体企业的成本,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

  面对全球经济的严峻形势,中国经济该靠什么发力?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中,有利条件、风险和挑战又是什么?

  “主要新兴大国增长仍将疲弱。明年新兴市场国家的增速可能会略有回升,但势头不会很强劲。”姚淑梅表示,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也不全是挑战,有利条件之一就是外需会有所好转。

  孙立坚则指出,中国不容乐观,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外贸形势仍然严峻,然而内需却又没真正刺激起来。

  然而,更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发展的外部挑战与国内改革坚冰在时间上凑在了一起,中国经济不仅难以走出重围,还将进一步下陷。“最大的风险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外溢效应对金融稳定的冲击,尤其是这一时间与中国加快国内金融改革相叠加。”姚淑梅分析。

  不仅在金融环境上,实体经济本身有更大麻烦,而且与金融改革的难点相叠加,易形成恶性循环。“贸易保护主义还会增强,对中国扩大出口形成制约。”姚淑梅提醒。

  孙立坚从美国“制造业回流”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他指出,“美元进一步贬值,美国将低端制造业拉回国内,明显抢了其他国家的‘饭碗’,而这将造成中国企业进一步空心化。”

  在孙立坚看来,“空心化”更多是由于中国国内本身的政策问题。“盲目要求企业产业升级,提高福利,人为升高实体企业的成本,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孙立坚认为,中国经济需脚踏实地,将实体经济先建设好。

  改革篇

  去标杆化是金融改革重点

  用于信托的大量资本却并未经过银行系统或者监管部门的风险管控,再加上高杠杆率,一旦某一环节出问题,整个金融系统就可能出现连锁反应的大危机

  去杠杆化,也许是中国金融改革取得良好效果的必经之路。如何让资本停止在虚拟经济中的“空转”,如何打破金融业浮躁造成的经济泡沫,让金融回到为实体经济服务,同时实现金融业自身的有序发展?

  《国际金融报》记者就“全球金融改革”问题采访多位专家,得到的答案是,只有中国才存在“金融改革”的问题。在业界人士看来,金融改革是中国特色经济体制、金融体制下的特殊产物,西方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大多为开放性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和体制本身就由市场主导,而在中国,金融改革更多意味着——政府“放权”,第一是放权给市场,第二是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

  要谈中国金融,就不可能离开实体经济。然而,从各国经历的多次金融危机来看,实体经济越来越处于被金融绑架的境地。

  “在中国现有的金融体制下,实业资本都被逼向了虚拟经济,这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上‘短进短出’的现象非常严重,企业不敢投资实体,百姓一窝蜂只认准‘高收益’、‘快回款’的投资理财产品,庞大的资本都只停留在虚拟经济中空转。”孙立坚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达了他对资本市场的严重担忧。

  信托过热,这正是金融改革势在必行的又一重要象征,也是加强货币监管的重点改革对象。

  信托的钱从哪里来?答案是银行账户。

  “然而,用于信托的大量资本却并未经过银行系统或者监管部门的风险管控,再加上高杠杆率,一旦某一环节出问题,整个金融系统就可能出现连锁反应的大危机,此次‘钱荒’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孙立坚分析。

  “大量资本处于根本没有任何监管的高风险下。”孙立坚指出,中国要金融改革,就必须对高风险的金融领域进行严格监管,“以资本赢得资本,目前的模式必死无疑。”

  也就是说,打破“钱生钱,利滚利”,而非依靠实体经济实力增长的虚夸模式,正是金融改革的大方向。小微企业难以从“正规军”银行中贷款,进一步刺激影子银行,这在地方政府中尤其严重。

  对比国际经验,“去杠杆化”不仅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必经之路,也是全球各大金融中心的大趋势。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北美金融中心以纽约为代表,金融业的模式呈现去杠杆化、回归服务实体的趋势,如美国银行推动“全球农业产业价值链”。

  可是,明确了要打破的模式,中国金融改革该如何“立”呢?一方面,金融改革在强调“放开”,另一方面,哪里该管,哪里该放,该怎么放,却有很长的路要摸索。

  “‘专业化’,这是放松管制的前提条件。”孙立坚强调,不仅实业企业要专业化,金融服务同样要专业化,而这两方面互为基础,可以同步进行。以德国为例,负责地产行业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想去做汽车行业贷款,这是基本不可能的,除非经过严格的审查。而在中国,金融服务却非常混乱,几乎无“专业化”可言。

(责编:王千原雪、杨波)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