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圖片報道

五十年風雨兼程——江淮汽車重要歷史瞬間【16】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2014年06月03日10:58

上一頁
2006年,江淮汽車萬人聚會,《JAC憲章——即新紅軍宣言》發布。
2006年,江淮汽車萬人聚會,《JAC憲章——即新紅軍宣言》發布。
下一頁

導語:

這是安徽車輪上的歷史,這是不一樣的50年。

這是從無到有的50年,用第一輛自產汽車,開啟了安徽汽車工業厚重的大門﹔

這是飛速奔跑的50年,用無數次的技術創新,改進著中國汽車的使用感、舒適度,走遍中國、沖向世界﹔

這是野心與智慧浸注的50年,自主品牌汽車的一次次驚艷亮相,撼動市場,從一文不名到年收入過百億,載著安徽汽車人昂首前行﹔這是永不止步的50年,潛心研究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密碼,先人一步,跨入未來。

在這裡,讀懂江汽故事﹔更期待,翻開明日輝煌。

六十年代:安徽省第一輛汽車名叫“江淮”

江淮汽車制造廠前身為巢湖汽車配件廠。1962年,工廠從巢湖搬到合肥。1964年,在中汽公司領導的搓和下,南京汽車制造廠把1噸越野車和G492汽車發動機無代價地轉讓給了巢湖汽車配件廠。安徽省政府向國家計委寫了正式立項報告,希望上馬汽車項目。

1968年4月,靠著東拼西湊的設備和各方支援的技術人員、工人,第一台2.5噸載貨汽車誕生,這個外形上採用了平頭設計的汽車正是安徽汽車產業的第一車。隨后,廠裡挑選了駕駛技術最好的同志將車開到了北京,直接開進了中南海,並得到時任國務院主持工農業生產的余秋裡同志的接見。余秋裡在鼓勵巢湖汽車配件廠繼續堅持生產汽車的同時也表示將大力支持安徽上馬汽車項目。就這樣,制造廠正式走上了整車制造的道路。

1969年,在九大召開前,公司生產出首批20台汽車,完成了“生產汽車向九大獻禮”的光榮使命。第一批汽車出產后,工廠領導班子研究決定將這批車定名為“江淮牌”,並提出將巢湖汽車制造廠的名字變更為“江淮汽車制造廠”,至此,江淮汽車始得定名。

就這樣,安徽第一輛汽車終於問世,開始了安徽汽車艱苦卓絕的自力更生自主創業之路。

八十年代造輕卡、1990年研制出第一款客車專用底盤

1985年,江淮開始量產其第一代輕型卡車。這種雙排座輕卡被人稱作“綠色小方頭”,那時候,抗噪性和舒適性還不是輕卡這種產品關注的重點。

 沒有名聲、沒有銷路,如何賣車成了橫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難題。坐在家裡等無異於等死,廠裡領導研究決定:開著自己的產品走出家門,沿路推銷。

1990年的江淮汽車制造廠,企業陷入低谷,舉步維艱。老廠長左延安想辦法四處化緣,希望大汽車集團能收編江淮,幾次下來,卻都是碰壁而歸。沒技術、沒產品、沒市場,當年的江淮,除了一片破敗的廠房和幾條陳舊的生產線之外,幾乎再無其它。江淮,已是命懸一線。

當時,我國的商用車產品隻有貨車底盤可以裝載,隨著客車市場的不斷擴大,市場對客車舒適性、安全性的需求越來越高。江淮看准了這一時機,決定搞客車專用底盤的研發,但是,缺錢、缺技術,以江淮當時的狀況,什麼都干不了。

生,還是死?這是一個問題。廠裡干部經過討論決定:賣掉發動機生產線換錢。

300萬元啟動資金是用老員工們哭著鬧著不肯賣掉的發動機生產線換來的。那時候,現任江淮汽車掌門人的安進是汽車研究所所長,從那天起,安進就沒睡過一天安穩睡。面對著一條老舊的豐田柯斯達客車底盤,安進帶領他的團隊整日在車間裡畫圖計算、敲敲打打。1990年當年,國內第一條客車專用底盤,就是在安進和同事們掄著大錘的手中誕生的。

沒用多久時間,江淮的客車底盤在全國一炮而紅,雪片般飛來的訂單把銷售人員堵在廠區門口,隻好一邊催著生產排期,一邊安撫客戶不要著急。

1993年,江淮的底盤產銷量突破了萬台。其生產的7米底盤佔到了全國市場80%的份額。

九十年代 江淮輕卡的黃金時代

1996年,江淮開始回歸輕卡業務,以日本五十鈴為標杆,進行全新平台的開發和設計。第二年,全新的輕卡產品延生,並在全國市場以星火燎原之勢開始銷售。

1997年,江淮以日本五十鈴為樣本標准全新開發的第一代輕卡產品誕生了。有好的產品,好的團隊,江淮想用更好的營銷形式去推廣這款車。

 那時候,全國的商用車銷售走得都是“大賣場”式的模式。有實力的單位或個人在黃金路段圈起一塊土地,擺上從廠家批發來的幾輛輕卡,買賣交易都在露天環境下完成。

 為了提升全新輕卡的品質,江淮的營銷人員需要說服自己的代理商:拿一塊地、建一個商店,在裡面隻賣江淮。當時,外資品牌的4S店模式還沒有傳入國內,對一個自主品牌商用車的經銷商發出如此高的要求,江淮又一次開了業界的先河。

開啟全新的二十一世紀:瑞風引領江淮裂變式發展

2000年,江淮集團公司領導前往韓國考察,看中了一款非常實用的小型MPV車型。隨后,江淮選派了40名工人赴韓國現代汽車蔚山工廠總裝車間學習裝配技術,40個人每人一個工段,每天在生產線上工作12小時,每星期輪換到下一個工段學習。由於跟老師交流困難、韓文看不懂,每名員工隻能用自己畫圖手抄的方式紀錄各自工位上的裝配工藝。一個總裝車間,有內飾線4線、底盤線2條、合裝線3條、調試線1條。在為期一個月的學習時間裡,每名員工最多隻能學到4個工段的裝配技術。回國之后,大家靠著每個人拼湊在一起的各式手抄本,終於寫出了第一部《瑞風裝配工藝》的文件,並將總裝生產線逐步完善成一條擁有84個工位的標准生產線。

2001年,瑞風銷售了僅有300台﹔2002年銷了4547台﹔2003年銷量達到14600台,甚至有日銷售量突破100台的時候。那時候,銷量最好的4S店,一個銷售員最高賣過一天14台瑞風。

 “從瑞風開始,江淮進入了裂變式的發展,從生產、技術、質量、銷售,江淮各個系統的建設都有了質的飛躍。” 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車營銷公司副總經理李建華說,從瑞風的發展可以看出,市場競爭的本質絕對不在於拼資源,如果是資源決定結果,早就沒有今天的江淮了。這就是堅持自主創新的魅力所在,你永遠可以靠今天的努力改變明天。

十二五期間 江淮新能源技術發展成績卓著

在汽車行業,江淮汽車涉足新能源汽車不算最早,但卻是最富成效、產業化推進速度最快的整車企業。早在2010年,江淮就率先啟動了新能源汽車的相關研發項目,與合肥工業大學聯合成立“合肥新能源汽車研究院”,以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攻關和試驗測試技術為重點,成為國內首批進行新能源汽車研發的企業之一。

2011年1月,江淮汽車585輛純電動同悅轎車批量進入私家車市場,在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領域首創國內最大規模的示范運營,開創了全國純電動轎車規模投放市場的先河。

至今,江淮和悅iEV已在全國5個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示范推廣試點城市及25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成功推廣,銷售達5300多輛,更成為中央國家機關11個部門首批試用新能源電動汽車的公務用車。

目前,江淮汽車已經初步掌握了新能源汽車開發的整車集成和優化匹配技術、整車控制策略的開發、整車運行工況仿真技術﹔建立了新能源汽車的整車開發流程,並建立了整車測試企業技術標准和評估體系。整車電控、電驅動和電池系統三大核心技術的研發成果在和悅iEV純電動車上得到應用和提升,表現出較好的商品化水平。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分享到:
(責編:周素雅、夏曉倫)

 高清推薦

 財經新聞排行榜

  1. 1曝85名免職官員逾3成復職 三…
  2. 2北京市人大代表建議產假延長至3…
  3. 3人民日報批外企刻意謀求壟斷優勢…
  4. 4昆山爆炸案曝政府招商黑幕 投資…
  5. 5雷士照明CEO吳長江遭罷免 王…
  6. 6漩渦中的借殼上市:天使還是魔鬼
  7. 7中國民間向日追討被掠文物
  8. 8西藏車禍44人亡 旅行社負責人…
  9. 9讓農民吃上財產權定心丸
  10. 10北京珠寶店借中獎銷售商品 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