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唐鴻臚井刻石碑文及拓片 |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日前通過日本駐華大使木寺昌人,致函日本天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迅速歸還所掠中國文物“中華唐鴻臚井刻石”,這是中國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
■ 先期研究利於追討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是日本從中國掠奪的最具分量的文物之一。
根據歷史記載,唐鴻臚井刻石本是一塊重逾9噸,單體10多立方米的駝形天然石頭。公元713年(唐開元元年),唐玄宗使鴻臚卿崔忻前往遼東,冊封靺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使命完成后,崔忻原路返回長安,路經旅順都裡鎮,為紀念這次冊封盛事,於黃金山下鑿井兩口、刻石一塊。刻石文字共29字,分3行自上而下自右向左書寫:“敕持節宣勞靺羯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1895年,清軍將領劉含芳修建四柱方亭,護衛刻石。1908年,日本軍隊將刻石、護衛亭作為日俄戰爭戰利品掠走,藏於日本皇宮至今。
此次首選“唐鴻臚井刻石”對日追討,是因為今年正逢刻石建立1300年,由於國內學者對該碑進行了大量研究,利於追討成功。比如學者王仁富20多年時間積極研究宣傳,並在2011年給日本皇宮寫信探問中華唐鴻臚井刻石安危,並得到回信確認。
■ 將赴日敦促歸還
為了追討“中華唐鴻臚井刻石”,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專門成立了文物追討部,組織專業隊伍,對日本所擄中國文物進行集中追討。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文物追討部部長王錦思表示,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已通過函件方式敦促日本歸還刻石,下一步還將組織專家赴日本考察。如果通過民間努力不能促成文物回歸,還將參照韓國討要“北關大捷碑”等國際先例,請求政府出面。
公元1592年后,日本入侵朝鮮失敗,朝鮮建立“北關大捷碑”。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后,日軍將此碑掠奪到日本。1970年開始,韓國民眾就積極努力地要求日本歸還“北關大捷碑”。2005年5月,韓國政府正式要求日本歸還此碑,同年日本將此碑歸還韓國。
自甲午戰爭至抗日戰爭期間,日本自中國所擄金銀、文物數量巨大。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后,中國政府統計被日本掠奪的文化財產共1879箱、360萬件,破壞的古跡達到741處,著名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也不見蹤影,而民間流失的文物更是無法估計。
■ 國際上有法可依
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國際法早有規定。早在196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戰爭罪及危害人類罪不適用法定時效公約》規定:“殘害人類戰爭罪,不論其犯罪日期,不適用法定時效,可以永遠追究其責任。”
對於此次追討的難度,有關專家表示,和以往的文物追討難度差不多,具體操作上經驗還是比較欠缺,將會通過國內和國際對日方施壓。
對日文物的追討需要一定的政治環境。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劉江永告訴記者,提出文物追討的訴求,中國有正當性,但能不能實現還是得看日本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迄今為止的中日正式談判中,對掠奪文物的歸還並未提及。
中國的民間組織提出了訴求,按照程序,日本政府首先要受理,然后再開啟中日雙方政府的談判,中間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劉江永估計,由於日本掠華文物數量眾多,如果歸還此件文物必然會造成追討的連鎖反應,這種憂慮也會影響日本政府對此件文物追討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