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行走新絲路大型跨國全媒體報道

廣州“十三行”:后人比比皆傳奇 不乏全國政協委員

來源:人民網  2014年08月28日09:02

廣州潘氏大院(人民網 薛婧攝)
廣州潘氏大院(人民網 薛婧攝)
下一頁

人民網廣州8月27日電 (周素雅 老盈盈)鴉片戰爭前十三行曾盛極一時,在全國商行中赫赫有名。以潘振承為代表的潘氏家族在十三行的興起中擔任了重要角色。世事變遷,十三行早已退出歷史舞台,而潘氏家族的后人卻沿襲著祖先的步伐,在東南沿海以及東南亞等地區中傳承先人文化,繼續書寫傳奇。

廣州十三行是清代專做對外貿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又叫“洋行”或“洋貨行”。“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三洋﹔五絲八絲廣段好,銀錢堆滿十三行”,說的就是清末十三行的興隆旺景。祖籍福建漳州潘厝村的潘振承曾為廣州十三行的商總(即行商首領),也是十八世紀世界首富。據史料記載,潘振承早年家貧,習商賈。青年時自閩入粵,從事海外貿易。在經營十三行期間,潘振承不僅把生意做得十分興旺,還積累了良好的信譽。期間,潘振承還開設同文行,承充行商。由於誠信經營、眼界開闊、經營有方、敢為人先,積累的雄厚財富足可敵國。

潘氏先祖潘振承是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而潘氏后人中也多有傳奇人物,其中有定居香港的全國政協委員潘祖堯,有曾任福建省副省長的潘心城,有自己出資建先人故居的潘世孟,有撰寫《潘同文(孚)行》的退休教授潘剛兒,還有一大批杰出的政商學各界精英。他們遍布各地,各有所成,卻都將這歸功於潘氏祖先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傳承,在他們看來,有祖先“闖廣東、下南洋、過台灣”的海商魂魄,才有今日潘氏后人的成就。

沉寂100多年的洋樓建筑——廣州潘氏大院

廣州市海珠區海瞳寺的對面大院內,佇立著一棟具有濃厚西方建筑風格的歐式洋樓,門口的長木條上印著“海珠區黨員教育活動中心”幾個字。如果不細看,人們很難會把這棟建筑和一千多年前廣州十三行的歷史聯系起來,更想不到這棟“洋氣十足”的大樓便是聞名於穗的潘氏大院。

雖經近百年,房屋結構完整,尤以木地板最為精美,光亮照人。潘氏大院主樓居中巍然兀立,西式混凝土結構兩層樓房,帶半地下室,折衷主義風格。屋內大門鑲彩色玻璃,圖案精巧﹔木制百葉門通向屋內前廊﹔全屋各廳房靠牆一面均向外開窗採光,有窗楣、窗台、窗花……鋪成設計十分講究。

“百葉門和木地板從剛建好保存到現在,都很完好,但屋內的牆體就不行了,幾年前大屋重新修葺,存在一些瑕疵,牆面已經出現了裂縫。”說這話的是潘剛兒——潘氏第八代后人,華南理工大學機械系的退休教授。潘剛兒如今已經70多歲,依然精神奕奕。他說,自己也是在媒體咨詢潘氏歷史后才了解到自己其實就是潘家后人。

據潘剛兒介紹,2001年,退休后的他開始研究十三行和潘家的歷史,5年后,與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黃啟臣一起研究潘氏歷史,他們還同台灣學者陳國棟編寫了一本名為《廣州十三行之一潘同文(孚)行》的著作,書裡主要介紹了一代首富潘振承創立自己商行——同文行的故事,以及同文行的貿易盛況。當時,同文行以出口茶葉為主,主要供給英國、瑞典,美國等國,僅單單英國一國,出口量就佔了七到八成。在出口的同時,那時的廣州同文行也從英國、印度等地進口布匹和茶葉。

除了研究十三行的歷史,潘剛兒還喜歡搜集與海上絲綢之路、十三行等相關的詩詞。他說:“我看到喜歡的古詩就會把它抄寫下來,至今已經搜集了600多首。”據潘剛兒介紹,上世紀二十年代由於軍閥混戰,潘氏后人中的不少已移民海外,分布在美國、澳大利亞、英國、香港等地,其中以福建漳州、廣州、香港和東南亞居多。盡管如此,潘家后人還保持著聯系,並不定期舉行聚會。后人聯系多以潘氏后人潘祖堯為中心,潘祖堯長期居住在香港,是著名的建筑師,全國政協委員。

據潘剛兒介紹,2009年,潘祖堯還曾與潘剛兒一起回到了福建漳州潘厝村祭祖。

潘厝社先民起源地——漳州角美潘厝村

“光前蔭后,這裡是潘厝社(白蕉潘氏)先民奮斗發達的起源地﹔分枝散葉,這裡是海內外潘厝宗親的祖籍地﹔葉落歸根,這裡是潘厝人杰尋根謁祖的發祥地。”這是漳州潘世后人潘世孟《潘厝》書冊的題詞。

據福州大學學者曾筱霞介紹,廣州十三行商人中大多來自福建,其中麗泉行、同文行均出自福建。據潘世孟介紹,潘振承幼年當船工的經歷成就了他敢於冒險的精神,他曾三次架船南下呂宋,販賣茶葉、絲綢、瓷器等物品,獲利頗豐,后“由閩入粵”定居並從事外貿業務,並於乾隆七年請旨開設同文行。由於懂外語又誠信經商,潘振承成為外國商人眼中的“行商中最有信用之唯一人選”。現在從事石化生意的潘世孟稱,自己“生意經”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祖先的“篤守誠信”的商業本質。

福建漳州潘厝村,是以潘振承為首的潘氏家族祖籍地,至今保留著潘振承二弟的祖屋和潘振承父親的墳墓。每到清明時節,遠在香港和東南亞的潘氏后人就會前來祭祖掃墓。因種種原因,潘厝村古民居和潘振承故居未能完整保留,目前,以潘世孟為首的潘氏后人正在竭力搶救祖先的文化遺留。年過半百的潘世孟除了自己經營石化生意外,閑暇時間多用來研究潘氏家族文化,從其先祖十三行潘振承到現在潘厝村的潘氏后人都在研究范圍內,除了修繕族譜、編輯潘厝宣傳手冊,潘世孟還積極參加潘厝村、十三行等文化的研究和探討。更難得的是,潘世孟還與另一外潘氏后代潘鑫璋一起出資1000萬修復潘家古宅,潘振承的直系后代潘明輝則時常往返於廈門與漳州之間,全力投入該項目的執行中。

潘世孟說:“潘厝古民居、潘振承故居、潘仕成祖居等潘家大院如能仿古遷建,將有望成為一個景點,對國家保留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來說也是個極大的貢獻。” 

【1】【2】【3】【4】【5】

分享到:
(責編:田原、喬雪峰)

 高清推薦

 相關專題

 財經新聞排行榜

  1. 1低廉房租吸引9萬“蟻族” 北四…
  2. 2炒樓資金轉戰股市 "房冷股熱"…
  3. 3全球富豪誕生最多25城榜:中國…
  4. 413年近20萬億 土地出讓金成…
  5. 5中國農行行長:央企調薪包括金融…
  6. 6國信債市一姐為自保供出百人 反…
  7. 7中國游客成各國"財神爺" 五大…
  8. 8組圖:各國富二代網晒豪華暑假
  9. 9中體產業8年承諾未兌現 連跌兩…
  10. 10成都高二女生休學創業 1年后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