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工信部、財政部聯合發文推進工業文化建設

2017年01月11日09:56 |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月11日電 (劉然)近日,工業信息化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於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指出,工業是強國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工業文化是伴隨著工業化進程而形成的、滲透到工業發展中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對推動工業由大變強具有基礎性、長期性、關鍵性的影響。當前,我國已經躍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工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仍然突出,這與工業文化發展相對滯后密切相關,集中表現為創新不足、專注不深、誠信不夠、實業精神弱化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工業的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大力發展工業文化,是提升中國工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是塑造中國工業新形象的戰略選擇,是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有力支撐。

《意見》明確,要傳承和培育中國特色工業精神,樹立工業發展新理念,提高全民工業文化素養,打造經濟增長新動能。通過5-10年時間,涌現一批體現時代精神的大國工匠和優秀企業﹔工業產品的文化元素充分展現,工業文化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中國制造的品質內涵和美譽度顯著提升。

為了實現既定目標,《意見》提出五項主要任務:

(一)發揚中國工業精神

弘揚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尊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產業工人,引導企業建立高技能人才獎勵機制,樹立“大國工匠”標杆,發揮模范帶動作用,使工匠精神成為生產者的行為准則和消費者的價值取向。引導企業“十年磨一劍”,長期專注於產品的質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將工匠精神融入現代工業生產與管理實踐。

踐行創新精神。提高工業企業創新意識,鼓勵企業通過“眾創”等新型方式激發創新活力,建設一批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統籌推進科技、管理、品牌、組織、商業模式創新,把創新的理念融入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組織開展創新創業大賽、成果展示、技術沙龍等豐富多彩的創新活動,樹立一批創新典型,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激情和活力。

倡導誠信精神。傳承“言必信、行必果”的誠信精神,推進工業誠信體系建設,推動部門間企業信息共享,發展工業征信服務,適時發布失信企業名單,形成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環境,讓誠信擔當成為自覺行動。

培育企業家精神。倡導實業興國的發展理念,樹立開放、合作、共贏的博大胸懷,強化創業興業的價值導向。通過創業訓練營、行業領軍人才培訓等活動,培育一批敢於擔當、勇於作為、把握時代脈搏、具有全球視野的企業家隊伍。

(二)夯實工業文化發展基礎

強化工業文化理論支撐。鼓勵開展工業文化基礎研究,形成工業文化理論體系。開展工業文化對工業軟實力提升和制造強國建設支撐作用的研究。探索建立工業文化發展指數,對我國工業文化發展情況進行全面評估。

統籌利用各類工業文化資源。開展工業文化資源調查,梳理和挖掘工業遺產、工業旅游、工藝美術、工業精神及專業人才等資源,建立工業文化資源庫。加強各類資源的統籌協調,推動資源的保護和開放共享,創新使用模式。

健全政策標准體系。組織開展相關政策研究,推動形成支持工業文化發展的產業、財稅、人才等政策體系。發揮行業組織和企業的積極作用,完善基礎制度和標准體系,建立科學的工業遺產等級評估標准。

(三)發展工業文化產業

推動工業設計創新發展。強化創新設計引領,推動工業設計從產品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變。鼓勵企業工業設計中心與設計機構協同發展,壯大工業設計產業。建設開放共享、專業高效的創新設計公共服務平台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設計集群。鼓勵發展體現中國實力和文化魅力的設計產品和設計服務。

促進工藝美術特色化和品牌化發展。加強對傳統工藝美術品種、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推出一批工藝美術珍品。積極引導企業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計,創新發展工藝美術產業。培育一批示范性創新創業工藝美術特色區域和大師工作室,打造工藝美術特色區域品牌。

推動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開展調查摸底,建立工業遺產名錄和分級保護機制,保護一批工業遺產,搶救瀕危工業文化資源。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工業遺產保護領域,合理開發利用工業遺存,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利用老舊廠房、設備等依法建設工業博物館。

大力發展工業旅游。倡導綠色發展理念,鼓勵各地利用工業博物館、工業遺址、產業園區及現代工廠等資源,打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工業旅游產品。加強與相關部門協同,促進工業旅游與傳統觀光旅游、工業科普教育相結合。鼓勵企業通過開放生產車間、設立用戶體驗中心等形式進行產品展示和品牌宣傳,建設一批具有社會公益功能的工業旅游示范點。

支持工業文化新業態發展。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現代技術手段,推動工業文化創新發展。推動工業文化與數字媒體、可穿戴設備、機器人、智能汽車等新領域的融合發展,催生一批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業態。結合區域優勢和地方特色,打造一批工業創意園區和工業文化特色小鎮。

(四)加大工業文化傳播推廣力度

完善工業文化傳播機制。充分發揮全社會各方力量,構建運行高效、支撐有力的工業文化傳播體系,不斷增加傳承載體,拓展傳播渠道,使公眾更好地理解、掌握、運用和參與工業文化建設和發展。

推動工業文化教育。鼓勵開展工業文化進校園、技能人才進課堂等活動,支持企業、工業園區等設立工業實訓基地、青少年工業文化教育示范基地,開展多層次的工業文化教育活動。

開展工業文明科普活動。支持企業和社會組織提高工業文明科普服務能力,舉辦中國工業主題日等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針對社會關注的重點行業和熱點領域,普及工業知識,提高全民對工業發展的認知水平。

加強工業文化宣傳。綜合利用傳統媒體、新媒體等多種傳播途徑,擴大工業文化宣傳。通過博覽會、講壇、大賽等活動,展示工業文化成果,營造發展氛圍。支持創作工業題材的文化作品,弘揚中國工業精神,傳播當代工業價值觀。

(五)塑造國家工業新形象

強化綠色工業理念。推進落實綠色制造,構建高效、清潔的綠色制造體系,發展綠色工業。加強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效能和水准,強化安全、環保、節能意識,開展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打造中國制造綠色形象。

培育國家工業品牌。實施質量品牌提升專項行動,提高工業品的質量和文化內涵。強化品牌意識,堅持增強科技研發能力與實施品牌戰略並重,調動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企業和工業品牌。

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促進工業文化發展與科技實力、制造能力的同步提升,豐富中國制造的文化內涵,推動中國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發展,提高我國工業的綜合競爭力。

樹立中國制造國際形象。多角度、立體化傳播和塑造國家工業形象,展現工業整體實力,提高國民對中國工業產品的認同感,增強國外公眾對中國工業產品的認可度,提升中國制造美譽度。

(責編:劉然、楊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