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企大投入意在麥當勞 “最奇葩”信披被立案調查

張健
2017年01月13日08:18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企大投入意在麥當勞 “最奇葩”信披被立案調查

  研制出圓珠筆筆尖鋼太鋼股價隨之受追捧

  受消息影響,太鋼不鏽近日漲勢凸顯。據媒體報道,過去,中國的圓珠筆筆尖鋼一直依賴進口,每年進口筆尖鋼1000多噸,花費外匯1500萬美元。太鋼集團從2011年起便參與這一項目,2014年取得成功,經過一系列測試后,現在,中國大型的制筆公司之一寧波貝發筆業已經開始向太鋼批量購買筆尖鋼產品,在未來兩年,將完全替代進口。太鋼集團是太鋼不鏽控股股東。

  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卻不能生產圓珠筆筆尖。這事大家似乎都不知道,只是國家領導人提出后大家才愕然。制造業大國,是不是一定要什麼都會制造呢?其實不一定,在國際化分工的大背景下,質量和成本才是選擇的關鍵。更何況,圓珠筆筆尖這類產品,並不關乎國家安全,用進口產品還是自己開發,不那麼重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利用國際市場,引進了不少設備、技術和產品,大大加快了中國工業化進程。如果一切都靠自己開發,中國市場的短缺不知要維持到什麼時候。還是那句話,中國制造筆的企業,不會因為筆尖鋼產品是“國貨”而購買,而是因為國貨質量優秀、價格低廉而購買。

  中企二十億美元大投入購得麥當勞中國經營權

  據媒體報道,中信股份、中信資本、凱雷集團與麥當勞宣布正式達成戰略合作並成立新公司,該公司將成為麥當勞未來20年在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特許經營商。據了解,新公司將以最高20.8億美元(約161.4億港元)的總對價收購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業務,中信集團旗下的中信股份和中信資本在新公司中將持有共52%的控股權,凱雷集團和麥當勞分別持有28%和20%的股權。對於為何選擇中信集團和凱雷集團成為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戰略伙伴,麥當勞稱,首先,中信及凱雷財務實力雄厚,投資領域十分廣泛﹔第二,中信深耕中國內地及中國香港市場,對兩地都有深入了解﹔第三,中信擁有深厚的政府網絡和資源﹔第四,中信和凱雷擁有廣泛的地產網絡,包括中信地產、萬科、華潤置地、中海發展等,為麥當勞快速開店提供強大后盾﹔第五,中信和凱雷有字化戰略的合作網絡,包括數字化、供應鏈和大數據的重要資源﹔最后,中信、凱雷和麥當勞一樣,都是以人為本的企業,擁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也將和麥當勞一起堅守以客為先、食品安全第一的經營理念。

  對於喜愛洋快餐的人士,這個消息可能有點刺激:洋快餐要“中國化”?仔細看,消息對一般消費者又不會有太大影響,因為這次合作僅僅是成為“麥當勞未來20年在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特許經營商”而已。在國際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商業行為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僅在資本上,在產品和服務上也是如此。肯德基原來隻賣炸雞,后來雞肉漢堡做得風生水起,甚至超過了炸雞﹔麥當勞原來靠牛肉漢堡起家,現在不僅有雞肉漢堡,也有豬肉漢堡。兩家洋快餐爭先恐后地開發了米飯套餐,早點也都有了油條豆漿。隻要有市場,企業自然會“入鄉隨俗”。

  要求全員用自家手機是否有競爭力還看市場

  1月9日下午,網絡上流傳出格力電器《關於使用格力手機通知》的郵件照片,內容為:根據干部會議精神,春節后全體員工需使用格力手機,請抓緊落實。傳聞一出,馬上引來各方關注和解讀。格力電器內部人士1月9日晚間回應稱,這的確是公司某部門發出的郵件,但不是公司層面下發的正式通知。內部人士說,格力手機全部自產,目前還只是小范圍在銷售,在線上平台和內部渠道銷售,目前格力內部員工使用格力手機的比例還不是很高。在手機業內人士看來,做手機只是格力一個戰略嘗試,暫時看不到格力做手機有什麼優勢。目前整個產業鏈並沒有格力手機的聲音。

  格力出新聞,一點不假。並購的喧囂還未消停,又傳來內部員工需使用格力手機的消息。自己有產品,鼓勵職工使用,倒也無傷大局。但是如果作為“紀律”強制性購買,或者作為福利硬性攤派,好像就不那麼符合市場原則了。產品好壞,最終還是靠市場檢驗,靠合法競爭做出優勝劣汰的篩選。仔細想想,內部員工能有幾萬、幾十萬,但在手機市場上,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如果強行攤派,對於市場開發來說,真是杯水車薪,而傷了自家人的感情,可不是那點市場份額能彌補的。如果真的靠這種手段“維持”市場,對格力這樣的大企業而言,手機產品不要也罷。

  通過1001項議案堪稱奇葩涉嫌違規信披被立案調查

  ST慧球1月9日晚公告,收到中國証監會下發的《調查通知書》,因ST慧球涉嫌未按規定披露信息,中國証監會決定對ST慧球進行立案調查。公司同時公告,收到中國証監會廣西監管局《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該決定書指出,ST慧球於2017年1月3日召開董事會,審議通過了1001項議案,並決定提交公司股東大會審議。公司董事會決定提交股東大會審議的議案中,大多數不屬於《公司法》及公司章程規定的股東大會職權范圍﹔部分提案內容屬於強加股東義務,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部分議案內容前后矛盾。決定書表示,公司董事會上述提案內容不符合《上市公司股東大會規則》第十三條的規定,董事董文亮、溫利華、劉光如、李佔國負有主要責任。責令公司上述董事在2017年1月13日前予以改正。

  ST慧球持續信息披露違規引發市場廣泛關注。在這一被稱為“最奇葩披露”的事件中,違規者毫無顧忌,公然挑舋法律法規和市場監管的嚴肅性、權威性。通過1001項議案,這是什麼速度?難怪上交所對ST慧球的監管函中使用了“兒戲”一詞。但是,這對投資者可不是兒戲,對市場可不是兒戲,對於監管層可不是兒戲。顯然,這不是邏輯混亂的胡言亂語,而是對市場監管的公然藐視,是對《証券法》、《公司法》等監管規則的公然踐踏。這一事件如不能得到妥當處置,無疑將對市場監管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構成重大傷害。因此,對於ST慧球的違規行為,必須嚴加監管,嚴厲處罰。

(責編:楊迪、夏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