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國經驗”的世界意義

朱  磊
2017年01月24日00: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作為被沙漠侵擾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三面環沙的寧夏,其變化就是中國防沙治沙工作的縮影。國家林業局最新監測數據顯示,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已從上世紀末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裡轉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裡,沙化土地整體擴展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優異的成績單裡,凝聚著至上而下,久久為功的辛勞付出。多年來,中國實施禁樵、禁牧、禁墾等措施,保護原生植被,減少生態破壞。推動三北防護林工程,修建巨型綠色屏障。隻有身在其中者,才能明白國家到底投入了多少金錢與心血。

  優異的成績單裡,還閃爍著科技工作者和廣大民間治沙人的智慧結晶。上世紀50年代,世界上第一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通車。這條中國西部的大動脈在經過寧夏中衛市境內時,需要六次穿越騰格裡沙漠,近140公裡的鐵路線要常年經受風沙的考驗。

  那時,這條大漠中的鐵路,其沙漠沿線的天然植被覆蓋率不足5%,人們創造出麥草方格固定沙丘的方法。如今,包蘭鐵路沙漠沿線植被覆蓋率上升到了50%,這一治沙工程被譽為“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跡”。

  “迎風坡造林”、“氣流法”、“五位一體”……這些治沙名詞,不僅僅是中國人不懈探索,實現“沙退人進”的巨大改變,也是中國在防沙治沙工作上為世界探索出的“中國經驗”。

  近年來,世界一直在關注中國的治沙腳步,並且從中大受裨益。以寧夏為例,從2006年起,寧夏農科院已承辦了11次阿拉伯國家防沙治沙技術培訓班,260多名學員來自世界各地,收獲滿滿。

  “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全國需要完成10萬平方公裡沙化土地治理任務,平均每年需要治理2萬平方公裡。目標已經提出,未來,我們一定能夠看到中國為世界治沙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本版圖片來自百度

(責編:喬雪峰、夏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