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解決“准入不准營”問題  營造“全要素增長”環境

中國為“新動能”掃清障礙(熱點聚焦)

本報記者  王俊嶺
2017年01月24日00: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是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著力點。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創新管理優化服務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意見》(簡稱《意見》),從政府自身改革、創新與監管平衡、激活要素利用等多方面提出措施,加速經濟“吐故納新”。專家指出,這些措施切中當前經濟轉型的制約因素,有望為中國經濟注入新活力。

  

  政府服務將升級

  在改革中,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十分重要。在清華大學戰略新興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吳金希看來,政府和市場是創新體系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因素。實現戰略新興產業自主可控發展,需要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場無形的手來配合。

  例如,在審批服務方面,《意見》提出推進工商登記“多証合一”,取消不必要的行業門檻限制,消除隱性壁壘,切實解決“准入不准營”問題﹔在服務創新上,《意見》提出為企業提供政策、信息、法律、人才、場地等全方位服務,密切跟蹤新生市場主體經營發展情況,促進新生市場主體增勢不減、活躍度上升。

  從當前發展情況看,制約新動能發展和傳統動能改造提升的瓶頸,既有技術創新不足的問題,也有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方面的問題。現有的一些經濟領域政策與管理規則已難以適應新需要,甚至可能成為阻礙新動能發展的束縛因素。《意見》聚焦政府自身“創新管理優化服務”,符合新動能發展規律、符合國際大趨勢、符合政府職能轉變和產業管理轉型的需要。

  “在過去,政府職能側重於審批、指導和管理,如今則著力為新經濟、新業態提供服務,這無疑將對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起到正面的作用。”北京市社科院經濟所所長楊鬆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鼓勵創新出實招

  專家指出,新經濟內涵豐富,涉及服務、技術、產品、商業模式、流通體系、交易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因此,“鼓勵創新”與“審慎監管”之間找好平衡尤為重要。

  對此,《意見》要求,在新興經濟領域貫徹更加包容和鼓勵創新的治理理念,推動從處理具體事項的細則式管理轉變為事先設置安全閥及紅線的觸發式管理。比如,針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未來將本著降低創業門檻的原則,不急於納入負面清單管理。同時,堅持建設發展與管理管控相結合,量身定做監管制度,並加強對現有法規規定的修訂和解釋工作。

  “對任何一種新經濟形態而言,一方面自然存在著填補監管空白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及社會加以呵護,最終使其健康發展,助力經濟轉型升級。從這個意義上說,《意見》顯然對這些問題給出了實招,找准了二者的平衡點。”楊鬆評價道。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王廣宇認為,在發展新經濟的時期,企業家也要聚焦於技術研發、配置資源、合伙發展以及組織文化,同時提升創新能力、戰略能力、管理能力、資本能力等,學會整合產融資源。

  要素利用做乘法

  實際上,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已經出現了向好勢頭。2016年,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5%,高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速4.5個百分點。同時,符合消費升級發展方向的智能手機、智能電視、集成電路、光電子器件、新能源汽車等生產均保持了較高增速。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意見》指出,未來要加快相關領域改革,促進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有效集聚,充分發揮其放大社會生產力的乘數效應。加速新技術新業態向傳統領域融合滲透,全面改造提升傳統動能。

  “新舊動能轉換,本質上是要素利用模式的更新。傳統增長主要依賴勞動力、資本、土地、礦產等要素投入,這種模式科技貢獻率低,發展到一定時期也會遇到瓶頸。相比之下,新經濟則是一種‘全要素增長’,側重新要素與科技創新。”楊鬆說,《意見》充分反映了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所處階段的要求,也意味著中國新經濟的潛力十分巨大。

  渣打銀行在其《2017年全球市場展望》中預計,2017年中國經濟很可能保持6.5%左右的增速,繼續作為亞洲各國和發展中國家的“穩定錨”,為全球貿易和商品價格提供支撐。其中,受惠於中國結構轉型的新經濟最為可期。

(責編:喬雪峰、夏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