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500萬 供求比例僅為1:10

孫任鵬
2017年07月14日08: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500萬 供求比例僅為1:10

  圖為領英近日發布的全球AI領域技術人才分布地圖。

  王興軍是一位數據挖掘高級工程師,按照時下大眾的說法,他是最受青睞的人工智能人才,是傳說中的“人工智能小圈子”裡的一分子。在關閉招聘網站自己簡歷的情況下,王興軍每個月仍會收到4到5個獵頭的電話,游說他去其它公司,但都被他謝絕。

  在互聯網圈子裡,有一句話流傳甚廣:得人工智能者得天下。似乎還應加上一句:得人才者得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人才到底有多稀缺?打開某知名招聘網站,搜索“人工智能”后會出現很多招聘崗位,具有誘惑力的薪酬會讓人眼前一亮。以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師為例,該職位少則月薪1萬、2萬,多則年薪百萬。不像其它行業佔據職業高薪榜的是高級管理人才,在人工智能領域中,技術類工程師拿的是最高薪。然而,“坑”多“蘿卜”少,人才哪裡找?

  環球同此涼熱

  這種供需不平衡的現象不僅在中國有,在美國硅谷亦是如此。李開復去年曾公開透露,“在硅谷,做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博士生,現在一畢業就能拿到年薪200萬到300萬美元的錄用通知,三大公司(谷歌、臉書和微軟)都在用不合理的價錢挖人。”

  據領英近日發布的《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基於領英平台的全球AI(人工智能)領域技術人才數量超過190萬,其中美國相關人才總數超過85萬,高居榜首,而中國的相關人才總數也超過5萬人,位居全球第七。

  然而,這些人才仍不能滿足互聯網行業的需求。曾在互聯網培訓行業有過十余年工作經驗的陳榮根也觀察到,目前互聯網行業中最稀缺的就是人工智能人才。他說:“甚至很多行業巨頭會用月薪幾十萬招聘人工智能頂級人才。”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國內的供求比例僅為1:10,供需嚴重失衡。工信部教育考試中心副主任周明也曾在2016年向媒體透露,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

  為何人工智能人才如此稀缺?陳榮根分析,目前,國內外企業均把人工智能看成下一個變革的主要力量。AI技術人才,則是主導這一變革的中流砥柱。人工智能的競爭說到底是對人才的競爭,因此出現了各大互聯網企業高薪挖人的現象。

  還有業內人士表示,今天人工智能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2010年“深度學習”技術取得的歷史性突破,但由於大部分學術界人才還在學校或者科研院所中,所以真正能夠投入業界的人才非常少。這也是造成目前人工智能人才如此稀缺的原因之一。

  “遠水”來解“近渴”

  美國在人工智能方面布局很早,所以人才數量也較多,目前,人工智能人才有一半在美國。其中,華裔已經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科研力量,人工智能領域華人力量的集體崛起已經成為一個現象。《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顯示,美國已成中國AI人才最大回流來源,中國擁有海外工作經歷的AI技術人才有43.9%來自美國。華人人才的持續回流,將加快縮短中國與美國等國家的技術差距。

  人才需求的激增促使科技公司把目光瞄准國內外各大高校的人工智能科研人才,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挖人”方面不惜重金。據業內人士透露,人工智能的頂級人才回國后主要聚集在BAT(百度、阿裡巴巴、騰訊)三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行業巨頭有海量的數據能夠為人工智能研究提供支撐,在業務層面上吸引了海歸人才﹔另一方面,企業也願意拿出高薪聘請他們做科研項目。有些中小企業盡管願意出高薪,但卻苦於沒有海量數據,所以也很難請到這些頂級人才。究其原因,是因為數據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基礎,如果沒有海量的數據,高水平的研究人員也難有作為。而海量數據恰恰是互聯網行業巨頭們的優勢。

  頂級人才有了,基層人才又是如何培養起來的呢?王興軍說:“如果單靠高校培養,時間上會有延遲,所以目前業內的基本情況是:頂層人工智能人才來自美國硅谷和國內外高校,一線員工有很大一部分是內部轉崗,還有部分是通過校園招聘來的。”

  本土力量崛起

  目前,中國的人工智能人才在總量上與美國有差距,但發展前景看好。《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顯示,中國資深人工智能人才數量與美國差距顯著,10年從業者僅佔38.7%,而美國的10年以上AI從業人員比例達到全球最高的71.5%。但中國人工智能人才也有其優勢,即高學歷者眾多,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人才佔比達到62.1%,領先於美國的56.5%。這意味著中國人工智能人才雖然比較年輕缺少經驗,但學歷高、接受能力強,后續潛力不容小覷。

  近年來,校企聯合逐漸緊密,培養了一批相關人才,人工智能人才團隊也逐漸壯大。很多中國年輕的本土人工智能人才畢業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20所高校,所以,這些高校在業內也被稱為“AI人才的搖籃”。

  在王興軍看來,中國在人工智能技術上與歐美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但在細分領域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的結論也印証了這種觀點。中美兩國AI人才在不同細分領域的分布“各擅勝場”。其中,美國的AI基礎層人才佔比超七成,集中度很高﹔中國在AI技術層和應用層的人才分布更為廣泛,特別是在機器人、圖像識別、精准營銷和自動駕駛等領域。

  領英中國技術副總裁王迪認為,中國高潮迭起的互聯網科技創新、龐大的數據量、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大量的資本涌入,使中國對於全球人才的吸引力不斷增強,這將使中國成為全球人工智能賽道上一個最強有力的“趕超者”。(海外網 孫任鵬)

(責編:邢鄭、喬雪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產業觀察:“618”平台促銷常態化 消費者購物日趨理性
  預售訂金(定金)和尾款、直播、全場滿贈和滿送、跨店津貼、購物返券、滿減打折……今年“618”期間,各平台推出系列優惠活動來吸引消費者。然而,此次年中大促,似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們已經沒有了當年一遍又一遍算優惠,然后定表開搶的熱情,而是選擇了“躺平式”參與。…
証監會發布《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等五項金融行業標准
  人民網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王震)據証監會網站消息,近日,証監會發布《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1部分:公告分類及分類標准框架》《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2部分:定期報告》《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3部分:臨時報告》《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五項金融行業標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証監會介紹,《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標准的實施,通過為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分配統一的編碼,可有效降低編碼轉換和適配工作成本,便於機構間以及結算參與機構內部進行數據查詢、統計、分析、挖掘以及數據共享等工作,進一步促進行業數據標准化,支持行業數據治理工作﹔《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行業系列標准的制定實施有利於實現証券業內、挂牌公司之間的信息共享,推動挂牌公司信息披露和証券信息服務業規范、有序地發展﹔《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的制定,從測試流程、測試方法和測試內容等方面規范了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有效指導各証券期貨業機構開展性能測試工作,提升測試能力,提高測試效率,並基於測試結果客觀評估大數據平台產品性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