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網絡黑灰產業竟比安全產業跑得快

張璇
2017年07月20日08:10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網絡黑灰產業竟比安全產業跑得快

  自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發展以來,與數據相關的問題備受關注。近日,在2017首屆中國數據安全峰會上,多位專家認為,大數據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能源、健康、制造、交通等領域,數據的分析與挖掘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但與此同時,近年來,網絡安全及數據安全事件呈高發之勢,網絡黑灰產業已經形成巨大的產業鏈,數據保護刻不容緩,安全亟待升級。

  數據安全事件日益高發

  近年來,網絡安全及數據安全事件呈高發之勢。

  2016年8月,“徐玉玉事件”轟動全國,一名剛高考完的女生因被詐騙電話騙走上大學的費用9900元,傷心欲絕,郁結於心,不幸離世。

  2016年12月14日,雅虎宣布該公司有10億多用戶賬號於2013年被黑客竊取。此次被盜的資料中可能包括姓名、聯系方式、密碼以及安全問答等內容,事件導致該股跌幅超過6%。

  2017年5月,“永恆之藍”事件讓很多人知曉了“蠕虫惡意代碼”,全球包括中國國內多個高校校內網、大型企業內網和政府機構專網“中招”,被勒索支付高額贖金才能解密恢復文件。

  類似案例不勝枚舉。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說:“面臨日益嚴峻的國際網絡空間形勢,我們要立足國情,創新驅動,解決受制於人的問題。堅持縱深防御,用可信計算3.0構建網絡空間安全防線。”

  數據安全形勢嚴峻。一方面,業界預測,到2020年全球數據總量將增至逾40ZB(1ZB=1024EB,約為10億TB),站在數據“肩膀”上的還有雲計算、物聯網以及其他方興未艾的新技術﹔而另一方面,數字安全研究公司金雅拓公司(Gemalto)發布的2016年數據泄露水平指數(Breach Level Index)報告顯示,2016年共發生1800起數據泄露事件,這些事件導致近14億條記錄外泄。

  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積豐提出,大數據與雲計算、互聯網等新技術相結合,正在迅速進入各個領域。當人們越來越清晰地感知到大數據時代來臨,生活、工作更為便捷的同時,也有一些迷惑,甚至疑慮和忐忑。這是因為海量數據的收集、互通、共享及相關產業的出現,與之相伴而來的是數據不安全和個人隱私難於保護感。

  黑灰產業跑得更快一些

  “雖然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市場在起步階段,但國內網絡安全市場規模將呈爆發式增長,未來可能催生萬億級別市場。現在看來,黑灰產業跑得更快一些。”浙江華途信息安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永勝說。

  達觀數據CEO陳運文分析說,形象地理解,數據安全分“黑色”和“灰色”兩類,黑色主要指黑客、網絡不法分子用技術手段竊取企業的內部資料,進行敲詐勒索﹔灰色主要指通過“半非法”手段,竊取隱私資料進行地下交易,這主要是有些數據到底可否交易到目前還沒有規范下來,進而導致市場仍不完善。“從技術上講,竊取技術主要包括實施攻擊、撞庫或利用釣魚網站、木馬、免費WIFI、惡意APP等。”

  網絡黑灰產業已經形成巨大的產業鏈。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近一年的時間,國內6.88億網民因垃圾短信、詐騙信息、個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經濟損失估算達915億元。

  阿裡巴巴集團安全部副總裁杜躍進說,中國現在網絡黑灰產業一年的產值已達千億,而做網絡安全的全部產值不到300億,其中黑灰產業造成的損失至少乘以20倍。很多黑灰產業從業者利用大數據的能力甚至超過一些知名互聯網企業,他們能夠非常精准地獲取數據,進行精確詐騙。

  一位數據安全專家告訴記者,數據安全方面還應該考慮數據真實性的問題。數據是資產,在數據交易過程中,一些不法人員可能會偽造一些假數據,當數據資源池中摻入故意為之的假數據,再進行挖掘、分析,導致的后果可能是很可怕的。此外,還有大數據平台的安全問題。過去,數據集中儲存,保護相對容易,如今,大數據平台是典型的分布式文件系統,也會容易招惹麻煩。

  多位安全專家認為,大數據平台的應用層面、基礎層面都存在大量漏洞,早已不是以往可以“一隔了之”的相對封閉的安全保障水平,現在的安全防護技術遠沒有跟上大數據時代獨有的安全需求。

  構建數據安全體系勢在必行

  2017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正式施行,該法律是我國網絡安全領域第一部基礎性法律,是我國網絡安全基本法。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網絡安全法對網絡安全的要求往往歸結為“安全可控”、“安全可信”,這都是網絡安全的內涵。華為大數據安全首席戰略規劃師張銳認為,隨著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規范”,以及國內的網絡安全法等世界各國家或地區對數據安全提出要求的法律及行業規范的逐步生效,全球的大數據產業正走向一個更加重視“合法”“合規”的時代。目前,對個人隱私數據的保護,和禁止跨境的數據流動是較為突出的兩個點。

  業界認識到,數據共享、共融、共治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政府、企業甚至個人的數據正在被“歸攏”並挖掘價值。隱私保護與數據開放共生共處不可分割,同等重要。數據開放可持續性和長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隱私保護的好與壞。

  謝永勝表示,目前安全建設和防護主流思路仍是從“物理安全、網絡、主機、應用、數據”角度,而這個思路的順序應該是倒置的。各方應大大提升對數據安全的重視,而不是將最重要的防護對象放到最后考慮,應盡快形成完備的數據安全產業鏈。

  “爆炸的數據,是未來世界最為重要的資源,也意味著樹大招風,招引很多攻擊。傳統的信息安全防護手段難以有效滿足大數據時代的發展需求。”陳運文說,並且數據被喻為“石油”,目前無論是政府還是大型的互聯網企業都掌握自己的“原油”,在“提煉”過程中,更好地發揮和挖掘數據的潛在價值,創造更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但哪些數據是應該可以共享、交易,還應該有所界定。

(責編:孫博洋、楊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產業觀察:“618”平台促銷常態化 消費者購物日趨理性
  預售訂金(定金)和尾款、直播、全場滿贈和滿送、跨店津貼、購物返券、滿減打折……今年“618”期間,各平台推出系列優惠活動來吸引消費者。然而,此次年中大促,似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們已經沒有了當年一遍又一遍算優惠,然后定表開搶的熱情,而是選擇了“躺平式”參與。…
証監會發布《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等五項金融行業標准
  人民網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王震)據証監會網站消息,近日,証監會發布《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1部分:公告分類及分類標准框架》《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2部分:定期報告》《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3部分:臨時報告》《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五項金融行業標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証監會介紹,《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標准的實施,通過為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分配統一的編碼,可有效降低編碼轉換和適配工作成本,便於機構間以及結算參與機構內部進行數據查詢、統計、分析、挖掘以及數據共享等工作,進一步促進行業數據標准化,支持行業數據治理工作﹔《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行業系列標准的制定實施有利於實現証券業內、挂牌公司之間的信息共享,推動挂牌公司信息披露和証券信息服務業規范、有序地發展﹔《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的制定,從測試流程、測試方法和測試內容等方面規范了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有效指導各証券期貨業機構開展性能測試工作,提升測試能力,提高測試效率,並基於測試結果客觀評估大數據平台產品性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