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收入分配改革、社會保障改革等仍是下一步發力重點

2017年10月21日08:43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小字號

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民生夢: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收入分配改革、社會保障改革等仍是下一步發力重點

“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針對民生領域短板,十九大報告提出了詳實方略。

不少十九大代表和專家表示,過去五年,隨著一系列惠民舉措的落地實施,人民幸福指數不斷提升。未來仍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促進居民收入增長上持續加碼﹔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經濟新常態下守好民生底線﹔加快構建房地產長效機制,讓百姓早日實現住有所居,從而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促增收: 在“調高、擴中、提低”方面持續發力

十九大報告提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1266萬人,2016年達到1314萬人,並且2013年-2016年連續4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累計新增就業超過6500萬人,超額完成每年的目標任務。

十九大代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曾指出,在經濟增速換擋、結構深刻調整的情況下,就業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成為民生改善的堅實基礎、經濟發展的基本支撐、社會和諧穩定的“壓艙石”。

“改革紅利的不斷釋放,成為就業新的撬動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扶持力度不斷加大,‘雙創’成為時代熱潮,市場主體井噴式增長,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更值得關注的是,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在創業創新的熱情中充分發揮,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新就業形態大量涌現,形成新的就業增長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張義珍說。

如果說就業是民生之本,那麼收入就是民生之源。十九大報告提出,鼓勵勤勞守法致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調節職能,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十八大以來,居民收入增速快於經濟增速,收入差距持續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明顯擴大,居民財產性收入佔比提高,收入分配改革領域顯現諸多亮點。”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副院長萬海遠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長44.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33.3%,年均實際增長7.4%,快於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0.8個百分點。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從城鄉差距來看,2012年-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速快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1.5個百分點。從地區差距來看,東部與西部、中部與西部、東北地區與西部收入相對差距2016年分別比2012年縮小0.06、0.02、0.08。

萬海遠指出,十八大以來,收入分配改革秉承“調高、擴中、提低”的思路,效果顯著,特別是新產生了大量中等收入者。預計到2020年我國中等收入者比重將達到50%。下一步應繼續著眼於居民收入增長,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通過再分配政策來縮小收入差距水平。

守底線:

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網、社會的穩定器。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完善失業、工傷保險制度。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基本養老、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8.88億人、1.81億人、2.19億人、1.85億人,比2012年底分別增加了9980萬人、2864萬人、2879萬人、3022萬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超過13億人,基本覆蓋全民。

“從全世界范圍來看,我們構建了全球最大的社會保障網。去年年底,國際社會保障協會授予中國政府‘社會保障杰出成就獎’,這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社會保障建設成就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尹蔚民指出。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5年,社會保障格局性的、結構性的主體框架已經搭建起來,“四梁八柱”已經聳立。“例如,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啟動,制度設計基本完成﹔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養老保險與醫療保險制度合並﹔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體制建立並開始執行﹔醫療保險的異地結算和關系轉移接續已經完成,有的正在運行﹔作為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養老金正在建立,作為第三支柱的商業養老保險正在啟動,多層次和三支柱的社會保障體系正在完善之中,等等。”鄭秉文說。

數據還顯示,5年來,二次分配的社保政策性待遇水平穩步提高,其中,企業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年均增長8.8%﹔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從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70元。醫療保險待遇水平明顯提高,其中,2016年職工醫療保險和居民醫療保險最高支付限額是當地職工(居民)年均收入的6倍,住院費用支付比例達到80%和70%左右﹔城鄉居民醫保補助從240元提高到420元﹔大病保險的支付比例不低於50%。

鄭秉文認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對社會保障提出了新挑戰和新要求。比如,社會保障應在守住民生底線的基礎上,配合降低實體經濟運行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打出自己的“組合拳”﹔在化解過剩產能的過程中,社會保障應對“過剩”勞動力做好“兜底”工作﹔面對“雙創”正在催生的一批中小微企業和“非傳統就業形態”,社會保障應適應以“互聯網+”和“無雇主的雇員”為重要特征的新經濟就業群體的參保等。著眼未來,社會保障改革仍將持續發力,比如怎樣更好地實現財務可持續性以及制度的激勵性、透明性和公平性等。

保居住:

逐步建立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

在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方面,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

專家表示,將住房制度的改革思路納入社會保障中,可以讓保民生的內容更加豐富。隨著住房供應體系不斷完善以及住房制度改革加快推進,百姓住有所居有望加快實現。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土地經濟與不動產研究室主任李景國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十二五”期間保障房建設通過多種措施多種形式進行。例如,北京從兩限房、租賃房到共有產權房,其目標就是保障買不起房的群眾的住房需求。

數據顯示,“十二五”時期,全國累計開工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4013萬套,超額完成“十二五”時期開工建設3600萬套的任務。

十九大代表、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此前指出,房地產市場這幾年分化現象比較突出,針對這種分化形勢,對大城市特別是一線城市和熱點二線城市,房價隻要漲得過快的,政府就會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從需求和供給等方面採取措施。比如北京、上海提出共有產權住房,還有租售並舉的政策。同時,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去庫存也採取了一些重要政策,比如在棚戶區改造中,增加貨幣化的購買,推出了針對中小戶型、中低價位的商品房政策。“住房的基本屬性是消費,國家反對投資投機性的取向不會變,但對於居民正常的住房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相信房地產調控政策會繼續發揮作用,並逐步建立起長效機制。”寧吉喆指出。

民生金融智庫首席宏觀研究員朱振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未來房地產政策將更加注重長效機制的構建,一是土地供給更加市場化,解決土地財政的困境,讓住房用地的土地成本更加合理﹔二是稅收從交易環節向持有環節過渡,盤活存量住房﹔三是政策化金融和市場化金融相結合,解決好住房融資問題,可探索國家住房銀行﹔四是完善市場層次,租售並舉,解決老百姓的住房難問題。

在李景國看來,未來仍需進一步研究長效機制的方法和內容,比如,土地供給計劃和規劃的依據,住房保障佔多大比例比較合適,共有產權住房如何更好發展,如何達到房價長期穩定,供給長期平衡,百姓住房有基本保障的目標等。

(責編:蔣琪、王吉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產業觀察:“618”平台促銷常態化 消費者購物日趨理性
  預售訂金(定金)和尾款、直播、全場滿贈和滿送、跨店津貼、購物返券、滿減打折……今年“618”期間,各平台推出系列優惠活動來吸引消費者。然而,此次年中大促,似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們已經沒有了當年一遍又一遍算優惠,然后定表開搶的熱情,而是選擇了“躺平式”參與。…
証監會發布《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等五項金融行業標准
  人民網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王震)據証監會網站消息,近日,証監會發布《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1部分:公告分類及分類標准框架》《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2部分:定期報告》《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3部分:臨時報告》《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五項金融行業標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証監會介紹,《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標准的實施,通過為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分配統一的編碼,可有效降低編碼轉換和適配工作成本,便於機構間以及結算參與機構內部進行數據查詢、統計、分析、挖掘以及數據共享等工作,進一步促進行業數據標准化,支持行業數據治理工作﹔《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行業系列標准的制定實施有利於實現証券業內、挂牌公司之間的信息共享,推動挂牌公司信息披露和証券信息服務業規范、有序地發展﹔《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的制定,從測試流程、測試方法和測試內容等方面規范了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有效指導各証券期貨業機構開展性能測試工作,提升測試能力,提高測試效率,並基於測試結果客觀評估大數據平台產品性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