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轉型,抓牢“體驗”這根稻草

實體商業的“溫度”正在回升。據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有2300家典型零售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4.1%,增速較上年同期加快3.3個百分點。在新的市場環境下,一些實體商店選擇了“小而美”的方向為自己贏得生存空間。
無論銷售額數字如何好看,面對來勢洶洶的電商,實體店經營壓力與日俱增是不爭的事實。“狼來了”,躲是躲不過的,唯有殺入“狼群”,沖出一條血路來。那麼,實體店與電商拼什麼?與電商拼價格,一點勝算都沒有,實體店要鋪租、工資,還有各種不菲的費用,還沒起跑實體店就輸在了“起點”上。
實體店與電商博弈,要用好“田忌賽馬”策略,亮出自己的優勢,對付對方的短板。電商勝在價格、便利,實體店則贏在體驗、服務。場景化營銷是實體店的最大優勢,“硬件+氣氛+人與人的互動”,所有元素加在一起構成消費場景,讓消費者獲得與網上購物不一樣的體驗——在店裡試衣服買衣服和在網上買是兩種體驗,在店裡試用、購買化妝品和在網上買是兩種體驗,在店裡吃飯和外賣到家是兩種體驗,在影院裡看電影和在家裡看是兩種體驗……
尤其是“80后”“90后”“00后”消費者,追求個性、創意、時尚,對價格敏感度不高,而更看中互動式消費體驗——通過對產品的試用體驗,提前對產品有真實的感受﹔將產品、品牌的理念特質融入到娛樂當中,以娛樂體驗拓展產品體驗的層次與深度﹔重視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多重綜合感受等。從許多年輕人不惜排兩小時隊購買一杯網紅飲料就不難看出這種消費新趨勢。捕捉消費需求的細微變化,充分發掘消費體驗潛力,應是實體店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
實體商業轉型較為成功的實踐也証明了這一點。像廣州市天河路商圈,早就告別大賣場的形象,憑借商貿與文化、娛樂、旅游跨界混搭,獲得了旅游主管部門“國家4A級旅游景區”授牌。對於不少消費者來說,這個商圈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像“商”圈,所購之“物”也不純粹是物質產品,還包括音樂會等精神產品。天河路商圈無畏電商沖擊,甚至越“沖”越旺、逆勢上揚,重要一點就是抓住了消費者體驗這一核心競爭力。
在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大規模興起,消費者更加看重商品個性特征以期展示自我的新消費時代,不但大型商圈要比過去更注重消費體驗,小門店也一樣。無論賣創意、賣情懷,還是賣服務、賣細分,總之要圍繞體驗做文章。把用戶思維落地與升級,把消費者放在首位,通過換位思考,真正做好體驗,以良好的用戶體驗贏得市場,別把眼睛老盯在價格競爭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產業觀察:“618”平台促銷常態化 消費者購物日趨理性
- 預售訂金(定金)和尾款、直播、全場滿贈和滿送、跨店津貼、購物返券、滿減打折……今年“618”期間,各平台推出系列優惠活動來吸引消費者。然而,此次年中大促,似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們已經沒有了當年一遍又一遍算優惠,然后定表開搶的熱情,而是選擇了“躺平式”參與。…
- 証監會發布《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等五項金融行業標准
- 人民網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王震)據証監會網站消息,近日,証監會發布《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1部分:公告分類及分類標准框架》《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2部分:定期報告》《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3部分:臨時報告》《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五項金融行業標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証監會介紹,《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標准的實施,通過為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分配統一的編碼,可有效降低編碼轉換和適配工作成本,便於機構間以及結算參與機構內部進行數據查詢、統計、分析、挖掘以及數據共享等工作,進一步促進行業數據標准化,支持行業數據治理工作﹔《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行業系列標准的制定實施有利於實現証券業內、挂牌公司之間的信息共享,推動挂牌公司信息披露和証券信息服務業規范、有序地發展﹔《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的制定,從測試流程、測試方法和測試內容等方面規范了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有效指導各証券期貨業機構開展性能測試工作,提升測試能力,提高測試效率,並基於測試結果客觀評估大數據平台產品性能。…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