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粵韻瑰寶 代代相傳

聽粵劇“名角兒”和文藝大咖娓娓道來廣州文化傳承之脈

2017年12月04日09:03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位於荔灣區的廣州粵劇博物館。

  廣州粵劇人積極追求新形式、新題材,圖為取材於網絡游戲的粵劇《決戰天策府》。

  陳振江

  廣州粵劇團《碧海狂僧》劇照。

  歐凱明

  “梨園歌舞賽繁華,一帶紅船泊晚沙,單刀年年天貺節,萬人圍住看瓊花。”這首《汾江竹枝詞》描畫了清代道光年間的粵劇盛景。

  粵劇,嶺南文化的瑰寶,從明末清初的蠻音土台,到瓊花八和的各領風騷,百年南國紅豆,代代梨園名伶,早把這些粵韻笙歌唱進嶺南的血脈中。而且,她從來不只是雅堂大戲。從“萬家燈火萬家弦”的私伙局,到“一盅兩件,唱曲看戲”的粵曲茶座,這些粵劇舞台上演的出出忠奸善惡、幕幕歷史興亡,培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嶺南人。

  百年后的今日,羊城粵韻猶在,文藝百花齊放。“南國紅豆”被列入人類非遺名錄,金鐘獎等國家大獎相繼落戶廣州。廣州日報記者近日採訪粵劇台前幕后數位來自不同時代的“名角兒”,以及與廣州結緣的文藝大咖,透過文化之窗,娓娓道來獨特的嶺南民族文化之韻。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方晴、申卉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蘇俊杰、陳憂子、吳子良

  台下四十年帶淚苦練 農家子弟為粵劇“梅開二度”

  帶血囚衣、粗鏈手銬,粗看這裝扮似無“粵味”﹔然而馬調紅腔一開,一起范一亮相,便引來觀眾掌聲雷動。這是三天前經典現代粵劇《刑場上的婚禮》選段在廣州大劇院上演的一幕。扮演烈士周文雍的歐凱明,師從巨匠紅線女,是廣州當代粵劇藝術家的中流砥柱。剛回到后台,妝面未卸,他便接受了廣州日報記者的專訪。

  干農活、掙工分,13歲以前,歐凱明是地道的廣西合浦農家子弟,對粵劇一無所知。1977年,他被村小學文藝宣傳隊的老師推薦到廣西合浦學校的文藝班,學了半年才知道是學做“大戲”的。

  “練功頭一年都在哭。”歐凱明回憶,當年第一課是練一字馬,腿掰不開,學校的師傅就用木頭、沙袋把學生們往牆上壓,用練功帶把腳往梁上吊。“很嚴格,甚至殘酷,練功房就像刑房一樣,裡面壓腿的個個哭得哇哇叫。” 但歐凱明認同這一做法,這些汗水和淚水,讓粵劇演員在台上“三分鐘”中,體現了常人不能達之功力。

  由於當時個頭小、皮膚黑,歐凱明常常被分到演出的后備組。為了爭取機會,無論是放學后還是周末他都堅持訓練。有時,排練場的門鎖了,他就拔掉窗戶上的木栓,從窗戶裡鑽進去練功。

  1989年,歐凱明獲得了廣西首屆戲曲青年演員大賽桂冠,成為南寧粵劇團的台柱子。然而由於劇團演出極少,到1991年他的月薪僅有64元,申請困難補助后月收入也隻有98元。“當時完全看不到粵劇的前途,幾乎想放棄了。如果不是紅線女,我就改行了。”

  1992年底,歐凱明被恩師紅線女調到廣州市紅豆粵劇團。他能文能武,戲路寬廣,常常把高難度的技藝糅合到人物塑造中,增強了藝術表現力和粵劇觀賞的美感。1994年,初到廣州兩年的歐凱明獲得廣東省粵劇藝術大獎賽金獎頭名。1995年,歐凱明31歲,問鼎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梅花獎。20年后,他再為粵劇掙得梅花獎的“二度梅”。

  南國紅豆的美名,是代代粵劇人流著汗水與淚水、數十年來精益求精、一日未曾放鬆地構筑而成的。《搜書院》中謝寶攔下翠蓮,該跨三步還是兩步,如何逼出人物的關切之情﹔《刑場上的婚禮》周文雍在不同階段該如何演繹,唱腔、動作有什麼不同……從藝四十年來,歐凱明始終未嘗放低粵劇表演藝術的標准。

  如今,身兼廣州粵劇院有限公司總經理、藝術總監和紅豆粵劇團團長三職的歐凱明,依然是一線演員,光是《刑場上的婚禮》,過去10年來已演出500多場。 “無論傳統還是現代粵劇,有兩點是永恆的:無情不感人,無技不驚人。技術來自於三伏九寒天也不能停的刻苦訓練。行內有句話,‘功夫有多深,人物才能演得多真’。我這樣教徒弟,就得這樣做。”他對記者說。

  “名角兒”傾囊相授培育青年 深感“創新才是目的”

  就像當年紅線女向歐凱明言傳身教紅派藝術精髓,歐凱明也正在把一身功夫傳授給自己的徒弟。今年32歲的陳振江,25歲時被歐凱明收為入室弟子。與師父不同,出身於順德一個粵劇世家的陳振江,6歲便隨母親、花旦楊春花初踏台板,出演《白兔記》的咬臍郎。“我自己印象不深,家裡人說我拖著一條豎起來比我還高的馬鞭走出來,往台上一站,就咿咿呀呀地唱起來了”陳振江說。

  過去,粵劇行業有“教識徒弟,餓死師傅”的說法,但這一代的粵劇名伶對徒弟均是傾囊相授。“以前拜了師,倒屎尿、洗衣服、做足一年的家務,未必能換來幾句指導。現在,隻要我的徒弟是做我的戲,我都會手把手逐個動作教,甚至走多少步都要做足。”歐凱明說。

  《一把存忠劍》《梅嶺清風》《搜書院》……歐凱明一招一式手把手地教陳振江做了很多戲,同時也提醒他“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因為怎麼像都只是像,像久了你不是他,也不是自己,這是演員大忌”陳振江說,“曾經和師父談到傳承的問題,他說‘傳承是責任,創新才是目的’,讓我印象很深刻。”

  2015年10月,陳振江和紅豆粵劇團的幾位優秀青年演員聯袂籌辦了一個粵劇折子戲專場“醉·梨園”。他透露,那時遇到最棘手的事,竟是LED屏幕的視頻剪輯。“因為所有的視頻都是我們自己拍的,本來是找專業人員來剪,但由於各種原因那位師傅臨時放棄了。沒辦法,我隻好和紅豆團的舞台總監蘇文權先生兩個人下載了一個軟件自己學著剪。演出前的最后一個月裡,幾乎大半個月都花在剪輯上。”但是這段經歷也讓陳振江體會到,舞台視頻只是形式上的創新,對角色的塑造才是觀眾最關注的,“我現在創作起來覺得身上的功夫不夠用,就是因為傳統的、程式的東西學得太少,遠遠沒有達標”。

  王國維嘗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對“后世莫能繼”的憂慮,讓每一個當代粵劇人身上都背負著發展粵劇的責任。除了培育青年人才,歐凱明還把大量精力放在粵劇曲目的創作上。

  “每一代藝術家,都有每一代藝術家的歷史局限和社會責任。比如抗日時期的藝術家創作,是為了民族解放而呼喊。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是傳遞時代強音,去繼承,去創新。每一個藝術家都希望創作出唱得響、留得住、傳得下去的作品。在近期的粵劇曲目創作中,盡管命題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依然希望通過粵劇謳歌英雄的人性光輝,歌頌愛情親情的永恆主題,引發全人類相通、超越時代的情感共鳴。”歐凱明說。

  為粵劇傳播奔走呼號 原廣州市領導成“幕后”中堅力量

  當時間的指針撥回2013年的11月13日,在首屆廣府懇親大會之上,一代粵劇名伶紅線女獻唱一曲宛若天籟的《荔枝頌》,“紅腔”繞梁,數千觀眾為之震撼。其中包括了站在后台的活動主辦方、廣府人聯誼會會長、原廣州市市長黎子流。

  紅線女去世后,黎子流曾一而再地回憶起這個畫面,他說她那天晚上唱得格外好,他認為紅線女代表了當今粵劇界,是廣東藝術界的杰出人物,應該被評為十大杰出廣府人。沒想到,這一曲《荔枝頌》,竟成為紅線女一生的絕唱。

  黎子流坦言,他與紅線女因粵劇相識結緣40多年,既是恩師,也是摯友。紅線女老師讓他從一位沒有任何粵劇基礎的學生,成長為振興粵劇的積極倡導者。尤其是在退下市長職位后,黎子流也一直為傳統文化而奔波,成為振興粵劇的積極倡導者。

  1992年,黎子流倡議創辦了廣州振興粵劇基金會,兼任會長。從此,他常常為了募集資金而登台演唱粵曲、奔走呼號“我的想法是除了有政府的支持,粵劇發展還應該多一條腿走路,通過民間力量,影響群眾、傳播群眾。這20多年來,我們也為粵劇的改革發展創新做了一些工作。”黎子流告訴記者。

  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讓黎子流倍感振奮,但更讓他欣喜的還是觀眾的認可。“現在粵劇團到民間社區演出,來看演出的大約有1/4是年輕人,以前幾乎都是白頭發的老人。”黎子流坦言,雖然粵劇演出時間長,沒有時代劇看起來那麼“爽快”,尤其在當今的多元文化審美觀並存的社會中,很多人並沒有理解粵劇這種中國傳統文化的含金量,但他認為,粵劇是一個值得不斷開拓的寶藏,“隻要有中國人的地方,肯定會有粵劇的一席之地。粵劇的音樂極美,很多配樂融合了西方音樂,非常動聽﹔粵劇也是用古漢語唱的,寫粵曲的人需要極佳的古文修養。”

  上世紀60年代末,被稱為“粵劇裡程碑”的《山鄉風雲》橫空出世,現代粵劇開始登上舞台,這部反映了廣東山區游擊戰爭的現代戲,推出后也受到了廣泛的歡迎,近十多年來,《刑場上的婚禮》《花月吟》等都變得越來越具有時代性,這讓黎子流看到了粵劇身上的活力。“靠著老一輩和年輕人的不斷開創,粵劇已經吸引了很多白領和年輕人,但還不夠,我們要繼續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燈火之處皆聞曲韻

  粵劇向世界展廣州文化自信

  現在,由歐凱明、陳振江這些專業演員演繹的粵劇仍然能吸引許多觀眾,甚至逐漸走出國門。無論時代變遷,粵劇依舊保留著獨特的古老韻味和傳統美感。在飛速變化的現代都市中,這種“不變”顯得多麼寶貴。

  “萬家燈火萬家弦”的私伙局粵韻,在大街小巷飄揚﹔“一盅兩件,唱曲看戲”的粵曲茶座,每次開唱都有擁躉捧場﹔不少年輕的父母,想讓孩子跟著粵劇名伶學一點“查篤撐”的功夫﹔荔枝灣畔的傳統大戲台演出,成了相當多外地人游覽廣州“打卡”發上朋友圈的小視頻﹔有些“鬼佬”也對它感興趣,覺得能在其中找到一個“原汁原味”的老廣州……粵劇本就是一種在市井中孕育的藝術,隻要羊城血脈仍在,自然能找到自由生長的土壤。

  2009年9月30日,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東省粵劇保護傳承規定》於今年7月1日起實行,通過稅收優惠、保障知識產權等政策支持粵劇發展和人才培育。2017廣州《財富》國際論壇開幕晚宴上,粵劇還將作為節目之一,代表廣州迎接來自五洲四海的賓客。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廣州市政府接待外賓時請他們看一場精美的粵劇,是文化自信的表現。像芭蕾、歌舞等形式,中外皆有,唯獨粵劇是外賓沒看過的。堅持民族文化精髓,才能讓藝術作品獲得世界認同”歐凱明說。

  金鐘落戶到百花齊放

  國際藝術大師羊城覓知音

  城市文脈的發展,離不開初心與傳承,但要走得更高更遠,更需要海納百川。近年,不僅傳統粵劇能在羊城尋到知音,隨著越來越多的文化盛事在花城輪番上演,各個藝術門類百花競放、異彩紛呈。廣州,正逐漸成為亞洲最大的演出集散地之一、國內外文藝界盛事的重要平台、世界藝術大師們尋覓知音之地。

  2003年,中國文聯、中國音樂家協會宣布,中國音樂界最高獎項金鐘獎永久落戶廣州。這一情形仿佛猶在眼前,14年過去,金鐘之聲已經第九次在廣州鳴響。在擔任了多屆金鐘獎評委的著名歌唱家廖昌永看來,金鐘獎落戶廣州后,從最初的“請人看戲”到變得“一票難求”,廣東選手的獲獎率也越來越高,對廣東音樂人才的培養起了很大作用。

  除了金鐘獎永久落戶,廣州近年來還迎來了多個國際性文藝盛事。2016年,世界戲劇日第一次到中國便來到廣州,來自全世界33個國家的戲劇家更在廣州進行交流。今年10月、11月,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兩大享譽全球的古典音樂界“天團”接踵而至,第55屆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亞洲區交流音樂會也選擇廣州作為中國首訪地。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組委會秘書長古裡多·格蘭蒂諾表示,廣州有很悠久的音樂傳統,也有各種高水准的音樂場所和設施,這些都意味著廣州擁有孕育音樂的良好土壤。他還盛贊廣州的比賽場地條件、選手水平和組織水准都非常棒,期待帕格尼尼繼續來到廣州。

  與國際級藝術大師的頻頻接觸,也讓廣州觀眾的專業范也越來越足。金鐘獎一名相關負責人此前在接受廣州日報記者採訪時,曾談到最初金鐘獎落戶廣州時的尷尬,許多觀眾由於不了解嚴肅音樂,觀看節目時鼓掌都拍不在節點上,劇場裡甚至經常要配出字幕提醒觀眾“不要鼓掌”。

  如今,大師們卻因為廣州的知音而時時光臨,穿著西裝禮服前來觀演的觀眾比比皆是。像著名軍旅歌唱家閻維文、有著華人男中音第一人之稱的廖昌永、《走進新時代》作曲家印青、《同一首歌》音樂家孟衛東、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濮存昕,皆因為種種盛事與廣州結下了不解之緣。印青感嘆說,“廣州觀眾的音樂欣賞水平很高,無論是歌唱、鋼琴還是其他器樂,觀眾的反應都很熱烈,那種觀眾對音樂的領悟能力和得到音樂熏陶后的釋然,讓藝術家們非常感動。”著名歌唱家閻維文坦言,自己每一次到廣州演出,都能感受到廣州觀眾的認可和歡迎,能夠在此找到知音,感受心與心之間的交流。

(責編:李棟、蔣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產業觀察:“618”平台促銷常態化 消費者購物日趨理性
  預售訂金(定金)和尾款、直播、全場滿贈和滿送、跨店津貼、購物返券、滿減打折……今年“618”期間,各平台推出系列優惠活動來吸引消費者。然而,此次年中大促,似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們已經沒有了當年一遍又一遍算優惠,然后定表開搶的熱情,而是選擇了“躺平式”參與。…
証監會發布《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等五項金融行業標准
  人民網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王震)據証監會網站消息,近日,証監會發布《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1部分:公告分類及分類標准框架》《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2部分:定期報告》《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3部分:臨時報告》《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五項金融行業標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証監會介紹,《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標准的實施,通過為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分配統一的編碼,可有效降低編碼轉換和適配工作成本,便於機構間以及結算參與機構內部進行數據查詢、統計、分析、挖掘以及數據共享等工作,進一步促進行業數據標准化,支持行業數據治理工作﹔《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行業系列標准的制定實施有利於實現証券業內、挂牌公司之間的信息共享,推動挂牌公司信息披露和証券信息服務業規范、有序地發展﹔《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的制定,從測試流程、測試方法和測試內容等方面規范了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有效指導各証券期貨業機構開展性能測試工作,提升測試能力,提高測試效率,並基於測試結果客觀評估大數據平台產品性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