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談"中國創造": 繪出制造大國"施工圖"

2017年12月24日00:02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2月24日電 (記者李彤)高樓萬丈,鋼筋的承重力度是關鍵因素﹔經濟轉型,制造業由“大”變“強”尤為重要。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有專家表示,黨的十九大對中國制造“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做出了頂層設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實現目標進一步繪出“施工圖”。當前,我國制造業具備市場空間與后發優勢,但也面臨著質量、品牌、效率等挑戰。

從賣設備到反傾銷:發達國家賺了五次錢

在金融危機過后,全球主要經濟體將目光重新聚焦在制造業上。《中國制造2025》“1+X”規劃體系全面發布,這標志著制度設計基本完成。美國政府也提出“制造業回流”,期望提振經濟和就業。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科技創新的主戰場,同時也是各國綜合實力的具體體現。對發展中國家而言,以資金換產品、以市場換技術,是制造業升級過程中普遍面臨的問題。

“發達國家在制造業上賺了發展中國家五次錢,產業不同、套路相似。”工信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龍飛在“新時代·中國智造圓桌活動”上對人民網記者表示,發達國家往往是造概念賣設備、掙維修費、賣核心元器件、賣技術。當發展中國家進行規模化生產后,由於國內市場有限轉外銷出口,又面臨發達國家的反傾銷制裁,例如光伏產業就是鮮活的案例。

“‘中等收入陷阱’簡單理解是人均GDP沒達到1萬美元,但也可以解釋為低端制造業轉型升級不暢。”龍飛介紹說,當前中國工業經濟總量居世界前列,面臨的問題也紛繁復雜,有些內容涉及工業體系之外。在此背景下,出台了時間跨度為十年,去掉“業”字的“中國制造2025”。

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一個國家的制造業等實體經濟沒有實現產業升級,則將停滯在國際分工的中下游。要解決我國整體工業基礎生產力的問題,政策作用點不再是局限於某一個行業或領域,而要解決全行業存在的共性問題。

他具體說,裝備制造產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生產工具”,工具過硬才能生產出優質產品。但目前,裝備產業遭遇的問題自身難以解決,問題延伸到元器件甚至是材料產業。“以發動機為例,機器的運行原理並不復雜,但有些發動機持續工作時間短,原因是機器主軸難以長時間承擔高強度工作,材料的精密度還達不到。”

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體系的日漸完善,高鐵等帶有“中國標簽”的高端產品,在全球范圍內日益發揮著重要影響。如何將成功案例復制推廣,發現機遇、解決問題,既有探討意義又有實踐價值。

空間廣闊挑戰仍存 農業最應重點發力

明確頂層設計,黨的十九大指出,“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細化“施工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副部長李金波表示,我國在加快先進制造業的發展上具有三方面優勢。首先是市場優勢,中國沒有小市場,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方向。在“一帶一路”倡議、對外開放新格局背景下,除了本土優勢還有全球市場機遇﹔其次是后發優勢,制造業正在向數據化、網絡化、智能化拓展,軟件定義、智能制造、平台支撐、服務增值等日趨明顯﹔三是國家組織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出台了系列舉措,包括“中國制造2025”、“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等。

針對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李金波認為,這離不開區域創新中心的建設,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推進,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的培育。在“互聯網+”應用領域、“一帶一路”相關產業、醫療健康、軍民融合等方面,都是未來制造業的發力方向。

龍飛認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是推動信息技術和制造技術兩者融合。這與工信部提出的兩化融合異曲同工,把信息技術應用到制造業生產環節。“同時,推動中國制造轉向‘智造’離不開中小企業群體,我國中小企業貢獻了50%的稅收、60%的GDP、70%的創新、80%的新增就業、99%的企業數量,是科技創新的主力。”

在機遇面前,挑戰也不容忽視。李金波認為首先在質量上,中國產品與歐美產品在消費者的心理定位還有差距,這與我國基礎工業水平、產業組織體系等有關,要弘揚工匠精神,在監管上也要嚴控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其次在品牌上,我國工廠貼牌產品能賣幾百元,自己單賣就有幾十元,在工業技術達到一定水平后,品牌塑造是關鍵課題﹔三是效率問題,如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融資成本,要指明方向更要找到答案﹔四是激發動力,國有企業改革有待深化,創新主體還在塑造。

針對中國“智造”的實踐應用,國家產學研激光技術中心原主任左鐵釧認為,最應傾向的是農業領域,包括農業機械、農業工藝等,這是由我國國情決定的。

有IT產業人士表示,信息化產業與農業等領域跨界合作,為智能制造提供了廣闊空間。“能夠在種植環節上更加智慧,對土壤水分、化肥進行監測,通過傳感器、物聯網等技術調控溫度、灌溉,提高種植效率。一些農村地區,憑借智慧農業種植的有機西紅柿、西瓜等銷路不愁,這些都是中國智能制造的有益嘗試。”他說。

(責編:馮人綦、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產業觀察:“618”平台促銷常態化 消費者購物日趨理性
  預售訂金(定金)和尾款、直播、全場滿贈和滿送、跨店津貼、購物返券、滿減打折……今年“618”期間,各平台推出系列優惠活動來吸引消費者。然而,此次年中大促,似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們已經沒有了當年一遍又一遍算優惠,然后定表開搶的熱情,而是選擇了“躺平式”參與。…
証監會發布《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等五項金融行業標准
  人民網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王震)據証監會網站消息,近日,証監會發布《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1部分:公告分類及分類標准框架》《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2部分:定期報告》《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3部分:臨時報告》《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五項金融行業標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証監會介紹,《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標准的實施,通過為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分配統一的編碼,可有效降低編碼轉換和適配工作成本,便於機構間以及結算參與機構內部進行數據查詢、統計、分析、挖掘以及數據共享等工作,進一步促進行業數據標准化,支持行業數據治理工作﹔《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行業系列標准的制定實施有利於實現証券業內、挂牌公司之間的信息共享,推動挂牌公司信息披露和証券信息服務業規范、有序地發展﹔《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的制定,從測試流程、測試方法和測試內容等方面規范了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有效指導各証券期貨業機構開展性能測試工作,提升測試能力,提高測試效率,並基於測試結果客觀評估大數據平台產品性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