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旅劃轉光大集團 國企改革的死角或將撬開

團產劃轉光大背后的部屬國企改革路徑
八十多家部委社團組織所屬的五千多家部屬企業改革路徑有跡可循,無償將部屬國有企業從部委機關中剝離出來集中管理或成為改革模式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席志剛
1月4日,共青團中央直屬企業中國青旅集團公司、中國青年實業發展總公司100%國有產權劃轉至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的交接儀式在京舉行。
此前,關於共青團中央下屬2家上市公司中青旅和嘉事堂被劃轉的傳聞由來已久。
共青團中央移交與團組織關聯不強的生產經營類直屬單位,不僅意味著部屬國企改革步伐加快,且具有標志性意義。
跨界融合
對於這次劃轉,中青旅、嘉事堂及光大集團顯得很平靜。
“1月5日召開全體干部員工會議,隻要求積極做好交接過渡期的各項工作,並未涉及業務及人事變動。”中青旅一位不具名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對於公司劃轉后有關人事調整問題,光大集團辦公廳人士回應稱,“人事及業務變動沒那麼快。”
業內人士推測,中青旅和嘉事堂劃轉光大集團,將讓光大集團實力大增,最明顯的變化是在世界500強的座次將再次出現大幅前移。同時,未來兩家公司與光大集團內部企業的聯動,將打開跨界融合的想象空間。
公開資料顯示,光大集團由財政部和匯金公司發起設立,持股比例分別為44.33%和55.67%,是橫跨金融與實業、海內與海外,涵蓋銀行、証券、保險、基金、信托、期貨、租賃、投資和環保新興產業等實業的大型金融控股集團,資產規模突破4萬億元。旗下擁有光大銀行、光大証券、光大控股、光大國際、中國飛機租賃、光大綠色環保、光大水務等多家境內外上市公司,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排名第329位。
但在旅游方面,光大集團的資產並不突出,僅有上海光大會展中心、王府半島酒店和亞龍灣高爾夫球會等幾處旅游資產。
中青旅則是1997年以共青團中央直屬企業中國青旅集團公司為主發起人,通過募集方式設立。同年12月3日,其股票在上海証券交易所上市,成為中國旅行社行業首家A股上市公司。經過30年發展,中青旅在旅游業中與中國國旅、港中旅三足鼎立。同時,中青旅還實現了在文化、體育、互聯網等產業的跨界融合發展。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團中央旗下中青旅和嘉事堂兩公司劃轉光大集團,可能是中央考慮各個企業優勢劣勢、整合難度、未來前景及現狀后做出的安排。
中企之聲研究院院長李錦認為,無償劃轉雖然是行政性的,但不是拉郎配,而是要素的聚合。不過,“行政級別”上的權衡也是中青旅劃歸光大集團的一個原因。
中青旅作為共青團中央直屬企業,最初在行政上屬正廳級,雖然后來國企去行政化,不再有所謂的行政級別,但在具體工作安排、人事任命中行政級別依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國企整合通常不會降低企業和企業領導人的行政級別。
在財政部與國資委監管的央企序列中,副部級的央企數量並不少,除了純金融類央企,還有五十多家實業類央企是副部級,但主業大多數為工礦能源等事關國家經濟命脈的產業,按照目前“聚焦主業、做優做強”的央企監管要求,並不適合整合旅游類業務。
光大集團屬副部級,雖以金融業為主,但實業類業務繁多,房地產、酒店、物業管理、會展、環保等均有涉足,這些業務和旅游業協同性較高,目前旅游業市場前景光明且政策支持力度較大,光大集團開拓旅游業務正當其時。
光大集團依托金融主業,有雄厚資金,而中青旅有豐富的景區投資經驗,需要長期的低成本資金支持,雙方具有天然的互補性。
中青旅、嘉事堂劃轉光大集團后,旅游+金融的想象空間急劇放大。
在交接儀式上,光大集團董事長李曉鵬表示,力爭用5年時間努力將兩家企業分別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旅游綜合服務商和國內領先的醫藥產業運營商。
相對於國內領先的醫藥產業運營商,外界更看好旅游綜合服務商。
2017年,中青旅在多個方面與光大集團實現了合作。7月21日,中青旅發布公告稱,將與光大銀行發起設立光大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擬定為10億元。
11月8日,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攜手中青旅推出了“光大中青旅遨游旅行聯名信用卡”,整合了光大信用卡在金融、出行、境外權益方面的優勢資源及中青旅在線上、線下旅游方面的優勢資源,旨在為消費者提供專業化、品質化、高性價比的金融及旅游服務。
納入光大集團麾下后的中青旅,或將借力光大集團的金融優勢在未來融資中降低成本,完成李曉鵬設定“成為國際一流的旅游綜合服務商”的目標。但也有觀點認為,此次整合能否實現互相借力發展還有待觀察。
部屬國企改革路徑
中青旅和嘉事堂兩家上市公司同屬於團中央,兩家公司的股權變動屬於中央的統一部署。觀察人士表示,此舉是國企改革深入推進的一部分,還關系到部屬特殊國企的改革路徑問題。
所謂部屬特殊國有企業,是指挂靠於部委下屬的事業單位,如果要進行論資排輩,這些企業也隻能是部委的“孫子單位”,與部委之間還隔了一層。
部屬國有企業大多數產生於上世紀90年代,或因部委人員分流,需要解決就業﹔或部門出現資金缺口,需要經營創收﹔或只是簡單后勤服務需要,建立了這些企業。在1998年國企改革之后,一些經營良好的大型部屬央企跟原單位進行了脫鉤,經過一系列改制重組后進入了國資委的央企序列。
而現在的部屬央企,大約有五千多家,規模有大有小,經營有好有壞,甚至有的已成“僵尸企業“,被認為是國企改革的死角之一。之所以將部屬國有企業稱為“特殊”,是由於歷史原因,目前仍未納入國資委或國資平台進行監管。
目前在滬深兩市1014家國有企業中,仍然有為數不少的企業實際控制人為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部門、國務院部門等。例如,三峽水利、錢江水利實際控制人均為水利部綜合事業局,中體產業的實際控制人為國家體育總局,海南高速的實際控制人為海南省交通廳,興業証券實際控制人為福建省財政廳,新野紡織實際控制人為新野縣財政局,渤海股份實際控制人為天津市水務局等等。
李錦認為,此次改革的信號值得關注,意味著教育部、文化部等八十多家部委社團組織所屬的五千多家部屬企業改革路徑有跡可循,無償將部屬國有企業從部委機關中剝離出來集中管理或成為改革模式。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劉紀鵬此前表示,一直以來,金融類央企由財政部監管,產業類央企由國資委監管,涇渭分明。但這次把兩家經營性的國有資產劃撥給財政部體系內的企業,打破了約定俗成的規范,可能會對接下來的改革產生影響。
(《中國新聞周刊》2018年第3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產業觀察:“618”平台促銷常態化 消費者購物日趨理性
- 預售訂金(定金)和尾款、直播、全場滿贈和滿送、跨店津貼、購物返券、滿減打折……今年“618”期間,各平台推出系列優惠活動來吸引消費者。然而,此次年中大促,似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們已經沒有了當年一遍又一遍算優惠,然后定表開搶的熱情,而是選擇了“躺平式”參與。…
- 証監會發布《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等五項金融行業標准
- 人民網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王震)據証監會網站消息,近日,証監會發布《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1部分:公告分類及分類標准框架》《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2部分:定期報告》《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3部分:臨時報告》《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五項金融行業標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証監會介紹,《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標准的實施,通過為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分配統一的編碼,可有效降低編碼轉換和適配工作成本,便於機構間以及結算參與機構內部進行數據查詢、統計、分析、挖掘以及數據共享等工作,進一步促進行業數據標准化,支持行業數據治理工作﹔《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行業系列標准的制定實施有利於實現証券業內、挂牌公司之間的信息共享,推動挂牌公司信息披露和証券信息服務業規范、有序地發展﹔《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的制定,從測試流程、測試方法和測試內容等方面規范了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有效指導各証券期貨業機構開展性能測試工作,提升測試能力,提高測試效率,並基於測試結果客觀評估大數據平台產品性能。…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