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巨頭瞄准餐飲B2B“蛋糕”

就在滴滴加入外賣市場競爭的同時,餐飲B2B市場迎來了另一個互聯網巨頭。近日,京東新通路宣布正式進軍餐飲行業,為全國中小餐飲構建一條高效透明的供應鏈,並推出一套集食材供應、食材認証、菜品研發和門店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餐飲解決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3月17日,美團點評對餐飲B2B業務也進行了人事調整,其任命前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陳旭東擔任美團高級副總裁,負責大零售事業群B2B事業部,該事業部還負責餐飲B2B業務。
憑借著品牌、資金、管理、供應鏈等優勢, 京東的入局,美團點評的業務調整,是否將加速餐飲B2B行業洗牌?
食材採購
2020年規模或達1.2萬億元
早在2014年,不少玩家就涌入餐飲B2B市場,一畝田、美菜、鏈農、眾美聯、優配良品、飯店聯盟等紛紛上線並獲得融資。很快,這一行業引起外賣巨頭的關注,餓了麼上線食材B2B平台“有菜”,而美團點評則推出“快驢”。
根據中國餐飲烹飪協會的數據,我國2016年全年餐飲業營收接近3.6萬億元,食材採購規模達8000億元﹔預計2020年餐飲業營收達到5萬億元的規模,食材採購規模將達1.2萬億元。
與此同時,除了海底撈、西貝等知名連鎖餐飲公司自建有自己的供應鏈公司外,佔全國餐飲行業總數65%的中小餐飲門店還缺乏一站式購齊的渠道,且所採購的食材質量難以保証。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告訴記者,食材B2B可以將食材基地與餐館、學校等食堂實現精准對接,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降價成本、提高效率、減少資源浪費、減少蔬菜流通損耗和浪費。
目前食材B2B的經營模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以美菜網、鏈農為代表的以自採自營為主的重模式,包括全國性平台、區域性平台、垂直性平台﹔另一種則是餓了麼為代表的以搭建平台撮合交易為主的輕模式。重模式可以保証質量,但運營成本較高,輕模式採用社會化運作,但是產品質量難以把控。
盈利乏力
標准化和半成品菜或成趨勢
雖然入局食材B2B的玩家不少,但據業內人士透露,除了少數區域性平台盈利,絕大部分的平台都是不賺錢的,記者檢索發現,目前宣布盈利的平台寥寥,2015年就上線、至今融資數千萬元的鏈農直到2017年6月才宣布盈利。
食材B2B市場難“啃”,經過三年多的調整,早期一大批平台已經被吞並或倒閉,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員朱丹蓬告訴記者,“受品牌、資金等各方面的制約,餐飲B2B平台如果體量不大、品牌不強、號召力不強時,訂單不多,盈利能力有限,議價能力有限,博弈能力就變得十分有限。”
洪濤分析,目前食材B2B的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滯后、復合型人才不足,冷鏈投資過度與不足同時並存。與此同時,市場上缺乏好的商業模式,現在大多採取粗放型的發展模式,以低價競爭,營商環境較差,導致全行業虧損,虧損后靠獲得風險投資基金、私募基金、股權融資來維持生存,沒有可持續發展的盈利模式。
在多數平台盈利乏力甚至出現虧損倒閉的情況下,有電商把目光瞄向了食材標准化和半成品菜。2016年創立的信良記就致力於提供小龍蝦、魚、蟹等標准化產品﹔去年融資1.1億元的分分鐘則瞄准生鮮產品標准化。海底撈蜀海供應鏈旗下品牌“菜嘟美”時隔3年后重新上線,由經營食材轉型為開賣半成品菜,服務對象也由B端商戶轉為C端消費者和部分中小型B端商戶。有業內人士分析,供應鏈提供標准化產品和半成品菜有利於解決餐廳人工成本高和效率低的問題、減少食品損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產業觀察:“618”平台促銷常態化 消費者購物日趨理性
- 預售訂金(定金)和尾款、直播、全場滿贈和滿送、跨店津貼、購物返券、滿減打折……今年“618”期間,各平台推出系列優惠活動來吸引消費者。然而,此次年中大促,似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們已經沒有了當年一遍又一遍算優惠,然后定表開搶的熱情,而是選擇了“躺平式”參與。…
- 証監會發布《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等五項金融行業標准
- 人民網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王震)據証監會網站消息,近日,証監會發布《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1部分:公告分類及分類標准框架》《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2部分:定期報告》《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3部分:臨時報告》《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五項金融行業標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証監會介紹,《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標准的實施,通過為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分配統一的編碼,可有效降低編碼轉換和適配工作成本,便於機構間以及結算參與機構內部進行數據查詢、統計、分析、挖掘以及數據共享等工作,進一步促進行業數據標准化,支持行業數據治理工作﹔《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行業系列標准的制定實施有利於實現証券業內、挂牌公司之間的信息共享,推動挂牌公司信息披露和証券信息服務業規范、有序地發展﹔《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的制定,從測試流程、測試方法和測試內容等方面規范了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有效指導各証券期貨業機構開展性能測試工作,提升測試能力,提高測試效率,並基於測試結果客觀評估大數據平台產品性能。…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