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崛起的中國城市群 城市群有哪些?為什麼重要?能做什麼?

徐豪
2018年04月16日19:08 |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小字號
原標題:崛起的中國城市群 城市群有哪些?為什麼重要?能做什麼?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徐豪︱北京報道

責編:陳惟杉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8年第15期)

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印發《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努力把關中平原城市群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群規劃被批復,“城市群”概念的熱度迅速上升。

“十一五”規劃中,“城市群”概念首次在中央文件中被提及﹔2015年12月,時隔37年再次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對城市群發展規劃作了重點部署﹔“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加快城市群建設發展”,提及的城市群共有19個。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中國區域經濟正在由行政劃分的省域經濟向城市群經濟轉變,以城市群為核心的空間發展格局正日漸形成。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區域協調發展被提到了新的戰略高度,而城市群的發展,則可以破解區域協調發展難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學學會副會長陳耀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分析說。

“國家級城市群”有哪些?

關中平原城市群被一些人稱為“第8個國家級城市群”,此前則有“七大國家級城市群”的說法。

不過,這種說法並未得到專家的認可。一位部委下屬研究機構的受訪專家說,官方沒有關於“國家級城市群”的明確標准,是不是國家級城市群,以相關部門批復的規劃為准。“但有一些文件、規劃,各個部門之間還未完全統一,之前和現在的說法、劃分可能也不太一樣。”

此前媒體報道中的“七大國家級城市群”指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哈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但《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發現,哈長城市群發展規劃中就沒有“國家級城市群”字樣,而一些不在此列的城市群,例如北部灣城市群,在其發展規劃中有“實現向國家級城市群的戰略性躍升”的表述。

“七大國家級城市群的說法,可能是根據2014年3月公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裡面提到國家將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長江中游、哈長等城市群,再加上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這三大城市群。”陳耀告訴記者,根據“十三五”規劃,還有很多城市群的規劃正在編制中,以前“七大國家級城市群”和現在“八大國家級城市群”的說法並不准確。

“城市群是承載國家經濟實體的最重要平台,未來城市群的發展要走向分級、分等,國家級城市群不局限於到底是幾個。”武漢大學區域經濟學學科創始人、教授伍新木對記者分析說。

他認為,未來城市群發展至少有3個等級的趨勢:一是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城市群,會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特大的城市群,不僅對中國經濟產生引領作用,也會為世界經濟增長做出新的貢獻﹔二是一些對區域產生影響的城市群﹔三是以二三線城市為主的城市群,在省內或跨省份。

城市群為何充滿吸引力?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史育龍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分析說,城市群是人口大國城鎮化的主要空間載體,我國更應該堅定不移地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推進城鎮化。

2017年8月,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課題組發布研究結果:2015年,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海西、山東半島、中原、武漢、長株潭、關中、成渝、遼中南、哈長等12個城市群聚集了中國經濟總量的80%。而這12個城市群的總面積隻佔了中國國土面積不到20%,人口佔60%多。

課題組稱,過去10年,這12個城市群佔全國經濟的份額增加了近11個百分點,可以看出中國經濟集聚的趨勢,也是中國經濟增長動力所在。其中,長三角、成渝、京津冀、中原、海西份額增長最多。環渤海3個城市群佔中國經濟份額21%,長三角佔20%,珠三角如包含港澳約佔9%,這3個灣區總計佔全國份額50%。

“可以說,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是城市群的貢獻最大,城市群是承載人口、產業、經濟的主要載體。國家參與全球化競爭,主力就是城市群。因此,我國應把城市群作為主導形態發展。”陳耀對記者說。

也正因為城市群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更高級別的城市群發展規劃也成為各個地區的爭取目標。

例如關中平原城市群,據《陝西日報》報道,早在2004年4月,國家發改委和國務院西部辦以“構建大關中城市群”為議題,邀請河南三門峽、山西運城、甘肅天水等城市在西安召開大關中經濟帶座談會。但由於東、中、西三大區域劃分,三門峽和運城屬於中部地區,納不進地處西部的關中,大關中經濟帶建設告吹。

但陝西一直謀求建設關中城市群。2008年8月,陝西省政府發布《關中城市群建設規劃》﹔2009年,國務院批復通過關中—天水經濟區,形成中國西部發達的城市群和產業集聚帶……

國家級城市群需要有核心城市的引領帶動,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參加陝西代表團審議時,西安市委書記王永康提出,目前國家明確了8個國家中心城市,沒有一個位於佔國土面積近三分之一的西北地區,建議國家將西安列入國家中心城市,帶動引領西北發展。李克強總理回應盡可能給予支持,把西安作為西北的龍頭揚起來。

《陝西日報》報道,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啟動《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后,陝西相關省市領導、省市發改委領導先后10余次赴國家發改委對接工作,西安市配合國家發改委和陝西省發改委提供了大量資料和研究成果,及時反映省市訴求,得到了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

直到今年2月,關中平原城市群的“國家級”身份才正式確定,西安也成為第9個國家中心城市。

78

 

城市群凸顯“打破行政區劃”特征

在目前公布的城市群規劃中,幾乎全部都是跨省份的。例如中原城市群,以鄭州為中心,500公裡經濟圈,囊括河南、山西、河北、安徽、山東5省的30座城市。

“以城市群為發展形態的中國區域經濟呈現出明顯的去行政區化趨勢,這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伍新木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計劃經濟時代,行政區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且長期保持穩定,但改革開放后,生產要素會根據市場自動進行資源配置,突破了原有的行政區。

“一個國家城市化率在50%左右時,其重要特征是要素集聚,把周邊的資源都吸引過來。對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來說,城市化率超過50%后,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該是增長最強的,在50%以前以集聚效應為主、輻射效應為輔﹔超過50%后,輻射效應也會增強。所以我國提出城鄉統籌發展、融合發展,在城市群的引領下,不會形成兩極分化。”伍新木說。

伍新木說,強經濟區本就積蓄著超行政區沖動,弱經濟區因擔心被邊緣化,也有率先融入、主動融入強區的內在要求,因此城市群發展多是跨行政區的。近年來,中國的跨省合作發展明顯,比如長三角、珠三角等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板塊﹔中原經濟區、兩湖農業經濟區等以特大產業集群為紐帶的經濟區。

破解區域協調發展難題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既講了地帶間的協調,又講了城市群的協同。地帶間的協調即東部、中部、西部、東北等地區發展戰略的協調,城市群內部的協同發展涉及到大中型城市與小城鎮的協調。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內涵上有了新的變化。”陳耀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分析說。

區域協調發展不僅包括板塊之間的協調。陳耀表示,“推進城市群內部發展,是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城市群建設要形成合力,推動內部協同,破解區域協調發展難題。‘十三五’規劃的19個城市群,尤其是幾個重點城市群,要率先推動協同。”

對於近年來日益受到重視的“大城市病”,陳耀對記者分析稱,“很大的原因就是對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重視不夠,要素資源過度向大城市、中心城市集聚,集聚效應達到一定規模后,產生虹吸效應,主要表現在城市群中心和外圍發展落差非常大。最突出的就是京津冀,河北就與北京、天津差距很大。”

而城市群需要彌合的,不只是板塊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和城市群內部的要素過於集中,行政壁壘方面的問題同樣值得重視。《半月談》最近的調研顯示,一方面,城市群內的各城市之間由於利益因素互相博弈,協調機制不健全﹔另一方面,城市群與城市群之間存在同質化競爭、資源錯配等問題。

“要打破行政區劃的利益壁壘,建立內容更豐富、合作項目更務實、合作層次更高的區域合作機制,這需要中央政府來進行協調,同級別的協調效果很難明顯。”伍新木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陳耀則認為,不同行政主體的協調,也是協同發展的難題之一。行政體制分割,導致行政主體要以本地區的利益為核心考慮資源的配置。“現在有一些探索,在不改變行政區域劃分的前提下,建立利益共享機制,核心是財稅問題。各行政主體都希望增加本地區的稅收,增強公共服務能力,大家都會在發展上爭取利益。因此,可以進行產業轉移和稅收方面的嘗試,例如北京的企業到河北,稅收試行兩地分成。另外,還要探索地區之間的生態補償機制。”

 

(責編:馮粒、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產業觀察:“618”平台促銷常態化 消費者購物日趨理性
  預售訂金(定金)和尾款、直播、全場滿贈和滿送、跨店津貼、購物返券、滿減打折……今年“618”期間,各平台推出系列優惠活動來吸引消費者。然而,此次年中大促,似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們已經沒有了當年一遍又一遍算優惠,然后定表開搶的熱情,而是選擇了“躺平式”參與。…
証監會發布《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等五項金融行業標准
  人民網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王震)據証監會網站消息,近日,証監會發布《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1部分:公告分類及分類標准框架》《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2部分:定期報告》《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3部分:臨時報告》《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五項金融行業標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証監會介紹,《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標准的實施,通過為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分配統一的編碼,可有效降低編碼轉換和適配工作成本,便於機構間以及結算參與機構內部進行數據查詢、統計、分析、挖掘以及數據共享等工作,進一步促進行業數據標准化,支持行業數據治理工作﹔《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行業系列標准的制定實施有利於實現証券業內、挂牌公司之間的信息共享,推動挂牌公司信息披露和証券信息服務業規范、有序地發展﹔《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的制定,從測試流程、測試方法和測試內容等方面規范了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有效指導各証券期貨業機構開展性能測試工作,提升測試能力,提高測試效率,並基於測試結果客觀評估大數據平台產品性能。…
返回頂部